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清明长假第一天,几个小时时间,太原划街而治,菜光光。

有人堵在路上走不了,有人堵在南城出不来;有人吃了给祖先上供的糕点,有人在汾河上演水上漂……

当然,最热闹的还属各大超市、菜市场,这里充分验证了“人是动物”这一达尔文观点,衣着、性别、社会地位不再重要,身强力壮、眼疾手快这些动物特性,才能确保你是菜市场的赢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场景,比当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人们哄抢食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当时的主力是老头老太太,而这一次则是全家齐上阵,全民齐动员,火出了天际。

今年太原发生两次疫情,第一次整体有序,为什么这一次,城市“破了防”?

2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同期上海疫情的失控,放大了人们的焦虑。

曾经的防疫优等生、做到精准防控一间奶茶店的上海,这一次令人失望了。

每日千百个的新增,各种管理混乱,以及疫情下大众的迷茫无助、悲离痛苦,借助发达的信息渠道,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黄浦江之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年疫情下,“优等生”尚且如此,倘若事到临头,我们又能做的有多优秀?

恰巧清明假期,疫情突发,前有“黄浦江之苦”,大众恐慌性囤积物资不想受罪,也是可以理解,情有可原。

可恨的是部分哄抬物价的不法商贩。

太原“破防”的第二个原因,是相关决策者面对突发事件,应对思维与方法上有一定的欠妥当。

例如南内环以南城市封闭。

从疫情突发、扩散角度讲,这个措施本身没毛病。

但重要的不是一封了事,而是封闭后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原城市南北分布,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在南城工作生活,封闭后,回不了家的怎么办?家里有老幼需要照顾的怎么办?其他重症病人、120急救车能不能过?生活物资车辆允不允许进?

一切都没有对策,没有答案。

只留下焦急的人们在街上等待。

而这种情况,又反向加强了其他区域市民的恐慌程度,进一步加重了物资哄抢态势。

更神奇的是,傍晚时分,封闭道路又解封了…………

那干嘛一开始封闭?

直接一步到位封闭社区不行吗?

治大国若烹小虾,施政最忌朝令夕改,这一松一紧之间,是对管理者公信力的最大伤害。

类似的还有昨天不许扫墓,今天又可以扫墓;疫情突发民众第一时间需要官方信息,但官方恰恰迟迟没有信息,只能任由各种消息乱传……

信息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社会反应也在变快,任何一点点的应对失误,都有可能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对当下的城市管理者而言,无疑是一个新形势下的挑战。

发达如上海尚且栽了跟头,倘若我们仍因循守旧、保守残缺,或简单粗暴、层层加码,这样的困境恐怕还会发生。

但倘若应对得当,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二线城市太原,也未必不会成为其他城市学习的榜样。

考验城市决策者管理水平的时候到了。

我是宅老师,专注社会热点、本土财经、地产内容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什么想聊的,欢迎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