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网红经济的带动下,出现了一系列的创新食品,借助社交媒体得以迅速出圈,现在更是很多食品都打上了“网红”标签,希望能借此吸引到更多消费者。

不过在网红食品快速发展之际,其背后的隐忧问题也更加凸显,代加工、宣传以及安全隐患等,都对网红食品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对于网红食品来说,确实能够获得一时的热度和关注,但要长期发展下去,还需要从产品和品牌出发。与此同时,网红食品的兴起也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障产品品质和安全方面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01

网红食品增长迅速

随着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不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网红经济”借助社交平台而得以兴起,由此也出现了一系列创新食品。通常来说,一个品牌要经过长期的品牌建设,才能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这些打上“网红食品”标签的品牌,却能用更少的时间立足于市场、赚得流量和关注。

有数据显示,在2020年双十一,三顿半咖啡蝉联天猫双十一咖啡冲调类和咖啡类目榜首,元气森林同时成为天猫和京东水饮品类销量第一,钟薛高销量突破460万元成为天猫冰品类目第一。

一些新兴网红品牌乘势而起,同时收获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比如王饱饱在2020年就完成了两轮融资,分别是5月份近亿元B轮融资和12月份数亿元C轮融资。自嗨锅在2020年半年时间内就获得了两轮融资,2021年2月又完成了C+轮融资。还有元气森林、李子柒、轩妈、三顿半等品牌都获得了多轮融资。

近两年,网红食品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借助直播电商,网红食品品牌得到了更多的流量从而带动销售。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9610亿元,同比涨幅121.5%。互联网助力新产品破圈,也加速了行业变革。

此外,网红食品迎合了当下年轻消费者寻求差异、追求时尚的好奇心,无论是休闲食品,还是方便素食、饮品、小吃,很多都打上了“网红”的标签,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的目光。

02

背后隐忧明显

然而在网红食品快速发展、成为消费热门新增长点之际,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因为代加工而引发的产品质量问题,还有在产品宣传上出现的问题,以及安全隐患等。

很多网红食品企业其实并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而是依靠代加工。虽然节省了很多成本,但是代加工生产的食品可能在食品安全上面临较大风险。就拿李子柒品牌旗下的螺蛳粉来说,产品标签上显示其受委托商为广西中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而且有网友爆料称在螺蛳粉中吃出过虫子、蟑螂甚至是刀片。

网红食品出现的虚假宣传问题也有不少,很多从宣传上来看非常吸引人,但实际上的真实效果却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辛巴假燕窝事件,在直播间销售的即食燕窝是“糖水而不是燕窝”,最终承担退一赔三责任。还有就是网友投诉自热火锅的发热包发生爆炸,由此引发的安全隐患问题也值得关注。

另外,在网红食品的巨大吸引力之下,还出现了很多不法分子去生产假冒产品。沃隆每日坚果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假冒产品也开始出现,在假冒的背后牵扯出了价值千万元的大案。

而除了上述食品安全问题之外,网红食品所面临的的竞争压力也很大。一方面来自同类型的网红品牌,在代工模式之下很难形成自己的产品壁垒,导致产品千篇一律。另一方面来自老牌食品企业,他们在生产和供应上具备优势,也会对网红食品的市场造成冲击。

03

网红需向长红转变

在新的消费需求下,推动着食品市场的创新变革,网红食品顺应需求市场得以迅速扩大,但未来应该走向何方?

脱离了网络,网红食品可能寸步难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进入到这一市场,新产品层出不穷,老“网红”很有可能会被新“网红”所取代。利用自身的人气和流量去变现是现在网红经济下的一大趋势,但是如果仅靠网红的力量却不足以支撑品牌长久发展。

首先,无论是不是网红食品,都不能脱离产品品质,否则即使是网红产品也只能享受一时之利。像直播带货食品“翻车”的这种情况,对品牌来说是一个巨大打击,因为在享受高流量、高关注的同时,也要接受更多消费者的监督,一旦出现负面问题会有更多消费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消息,从而避免“踩雷”。

其次,在品质的基础上,还需要深度挖掘网红食品的价值,做好品牌塑造。网红食品容易借助社交品台迅速出圈,能够很快地打响品牌,但在这之后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提升品牌价值。在众多的网红产品中,要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产品,才能保证经久不衰。

网红食品虽然能够带来一时的热度和关注,但是只有品质才是长久发展下去的关键,而网红食品只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才能保证在发展中不被淘汰,逐渐向经典转变、向长红发展。

04

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

网红食品层出不穷,利用网络、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食品宣传无可厚非,但是这无形中也加大了维权难度。因此除了企业自身需要加强产品品质提升之外,也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2019年,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已经提到,借助专项活动对网红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重拳出击。去年4月,针对网红食品的主要宣传载体网络直播,7部门联合发布了《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在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同时,对网络直播营销划出了红线。

2020年6月,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从快手直播平台上购买的减肥食品无厂名、厂址,由此牵扯出网红直播带货销售金额达1亿元的案件。

实际上,借助网络平台销售“三无食品”、因霉菌数量或添加剂超标而倒下的网红食品不在少数,也反映出了部分网红食品销售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加强对网红食品的监管必须提上日程。

借助网络让产品出圈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产品本身,网红不应该成为劣质产品的“挡箭牌”,而要创造出良好的网红食品发展环境,也需要品牌、监管部门的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