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号人社部印发了这则通知:人社部将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该通知是针对近年来国内兴起的证书热出现的市场乱象问题,因而进行管控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人社部官网

最近几年,各种证书层出不穷,证书似乎被一些大众认为它就是优秀的通行证,一批又一批的,似乎以考了多少证书为荣。当下,因为市场上证书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渐渐的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最近人社部发布的针对“山寨证书”乱象治理的通知,也代表着国家开始真正去着手解决证书市场乱象的问题。

《通知》(简称)主要从四个方面说明了本次治理的范围和内容,如果目前还有这些机构这么做的那要小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人社官网

第一、明确证书的标识、类型、以及正式背景性质;

第二、宣传方面规范了,是否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包过宣传等。(这点也是很多培训机构容易犯的错误);

第三、针对培训与收费方面,是否存在违规培训与违规收费问题。例如,无资质开展培训,违规增加收费项和收费金额等;

第四、故意混淆概念、存在误导他人,欺诈,以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这点对于一些小众类证书,考证人不太容易清楚证书的真实效用)。

至于这个文件在具体实施的行动上,目前人社部也给出了时间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人社部官网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以自己派人查,首先就是那些没有备案的机构、超出营业范围内的机构会整治;

第二阶段主要是对于举报的、群众反馈的机构处理(持续到6月)

第三阶段主要针对这些违规机构、市场乱象建立一个治理的制度,用制度去规范培训市场。

这让我们也看到了国家针对培训市场、社会化运作的三方评价机构虽然会有更高的自由度,更好的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也会用“手”去规范它,使之往良性的方向发展。

人社部为什么会在这时候突然要整治证书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相信最近几年,大家都或多或少在一些地方看到过各类考证培训广告,什么家庭教育指导师、什么心理咨询师、什么公共营养师等等。这些证书可以存在吗?是可以存在的,但有的机构却过度夸大它的作用,甚至其他违规宣传,这类机构不是一两家,而是全国范围都存在,所以也就乱了。

乱的原因,就因为需求众多,很多山寨机构混淆视听,诱导学员,获取巨大利益!

以前,有不少证书是直接由国家相关部门来组织认证的,所以在管理上相对比较规范。而现在呢,随着证书的种类增加,国家又在政策上、大方向上有了改变,为体现“放”、“管”、“服”精神,除了部分特殊证书仍由国家相关部门主持考试认证外,其他类型证书都相继推向第三方机构,让市场参与。

第三方机构主要还是以企业为主,企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盈利,在宣传过程中有机构不免会失去分寸,大家都是相互竞争的,做认证机构的并非只有一家,所以只要有一家这样做,其他机构也为了竞争,必然受此影响,逐渐出现打擦边球、违规宣传等行为,也就不奇怪了。

国家职业目录上的证书增加或者减少的意义在哪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2021年2月2日,人社部发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上一次发布是2017年,中间相隔了4年,优化后的目录与2017年相比,职业资格减少了68项,削减49%。也就是说,新版目录大约压减了一半。

按照官方的说法2021版的优化的意义是:推动降低就业创业门槛,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减轻人才负担,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单单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两点。

第一:主要涵盖两个关键词“创业”和“就业”。

其实从2020年以来,国内的就业环境就发生了变化,不知道什么时候,“内卷”这个词悄然出现,而疫情的影响直接使得就业和创业环境更加严峻。就业一直是我国的民生大事,因此国家高度重视,除了部分特殊的职业资格外,大部分职业资格被降低了入行门槛。比如,我去年看到有些地区公立学校招聘教师,在招聘要求栏写道:符合要求的求职者可以应聘此岗位,而且没有直接把教师资格证作为直接门槛,而是只要在规定的期限前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可以继续任教,为了促进就业,这确实是以前所不能看到的一种现象。

第二: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这句话也有两个关键的词,即“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市场主体活力,这个词很好理解,我们应该想的是为什么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个跟经济有关系,就业环境不好。可以看到国内近年来受疫情、市场大环境影响企业经营困难重重,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影响最大,而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方面是为了让经济活跃起来,让更多的企业、让整个行业盘活起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就业、创业。至于持续激发社会创造力,其一是为了让各行业的人才尽情发挥才能;其二,社会创造力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往小了说是为了往企业的生产力上靠,往大了说是为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社会创造力极为关键。

回到主题,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为什么增加或减少有关职业资格?我想上面这两点已经作了回答。

证书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但不是全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之前,我给大家普及证书的大体分类。

证书一类: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涵盖的证书,其中分为了专业技术职业资格以及技能人员职业资格。

证书二类: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外的证书,在这里有行业公认的含金量较高的证书,也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证书三类 :大多是那种比较小众的证书,这类证书其实不存在含金量一说,因为这类证书的主要作用是,针对一些从业人员由于业务需要而需要参加的培训,这些培训主要目的是让其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等,所以这类大多叫培训合格证书。

给大家普及这些是为说明一个问题: 证书它虽然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但确实不是全部的能力体现。证书一类中, 很多人的确是因为岗位、行业原因需要考证而踏入这个门;证书二类的作用是让自己掌握一项技能,这项技能也许可以让你谋生;而证书三类,更多的是你已经在某些岗位上了,针对某些业务问题需要加强对业务理论、实践操作的掌握,所以它的侧重点以及作用是不太一样的。

有的人由于对目前的人才市场状况不太了解,总是认为拿到证书就可以被所有企业都认可,其实不然。除了某些准入类证书外,体现你能力的还是实操能力,证书有时候更多的是加分项,你想提升你的能力还需在职场上多磨练。

你应该认识到,用人单位可能更喜欢已在业内开始工作的应聘者,而不是虽有证书但仍在非相关领域工作的求职者。证书它的确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但不是全部,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把证书作为你能力的证明,是走不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