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从此是一个想起来就痛彻心扉的日子——

2022年3月21日,载有132人的东方航空MU5735次航班,在执行昆明—广州任务时,于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彻夜难眠,不停地刷着关键词“幸存者”,默默祈祷救援中有奇迹发生。

3月22日,救援人员在坠机搜救核心区域发现的一个写着“平安扣”字样的物品,更是让大家瞬间绷不住情绪,上面还可见“岁岁平安”等词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事故消息传出到现在,相关话题都很多,不知不觉就看得心情沉重。

然而,在#广州白云机场设立家属临时接待区#的话题里,却猝不及防刷到直击家属崩溃的视频。

有隔着玻璃偷录一个家属失声痛哭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隔着屏风传出哭声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场的临时接待区都用高屏风围起来的,本来就是保护和隔离空间,以防家属受到影响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有的视频都是踮起脚找角度,或是从2层越过屏风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流出的画面,连打码都不给打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脊梁没想到怎么2022年还是这样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装未登机幸存者的,装乘客家属的。。。都怎么想的。。。良心不会刺痛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汶川心理救援队医生:请给予MU5735机上人员家属应有的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禁想起2014年3月8日马航370事件的时候,就有很多记者扮成家属的,甚至有前脚刚做完报道后脚就哭着喊着混进家属区。。。

脊梁第一次强烈了解到记者的参差,也正是马航370的时期……现在回想依旧印象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故消息传出后,很多媒体都赶往遇难者家属所在的北京丽都酒店等候消息。

当时有上百名记者,在酒店二楼围着马航370遇难者家属。只要一有人出来就一群记者围上去问是不是家属,对方回答是就连珠炮一样的提问。

有家属哭着喊“别问了”,回答不是人群就一片嘘声一齐放下摄像机照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可能会觉得这场面十分令人反感,但这些已经算是老老实实的记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不断有新的遇难者家属赶到丽都酒店,脊梁和同事渐渐错愕地发现,前一秒还和我们一起在家属区外等候的部分记者,下一秒摇身一变,哭哭啼啼地跟在新赶到的家属身后,混入家属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离谱的是,有些记者在家属区里待了一会后,跑出来和所在媒体单位做出镜连线,做完后再哭着跑回家属等候区。

这种豁得出去的记者男女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脊梁当时就在微博批判了这些行为,请有些人放过马航乘客家属,结果当时不少同行说我装逼装圣母,说我没有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居然放过这么劲爆攫取一手新闻的机会。

那时候我就知道,距离我离开电视台的时间不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码我觉得做记者的前提是做一个诚实的人,也真的做不出这样逾越底线的事情。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然,有的人说:“媒体报道本身就是事故处理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理性探讨的角度,这句话没错,但报道是可以选择有温度的方式的,失去人文关怀的报道是冷血的。

那些装家属的,那些百般找角度越过屏风拍家属的,你们脑子冷静下来想想这还是不是人干事?秃鹫鬣狗看了都摇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家属整理好情绪愿意发声表达想法,那媒体报道提供渠道,这才是帮忙,而不是添乱。

在马航370事件的后续报道中,马航上中国乘客的家属接受过采访,有一句话让人尤其忘不了:等待的日子看不到终点,有时候觉得快乐已是一种背叛。

▼失去儿子的农村老父老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给儿子关机号码充话费的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远等女儿的单亲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现在,东航MU5735的乘客家属明显悲痛欲绝,需要的是好好安抚,而不是被人再去冒犯和打扰。

不求以己度人感同身受,这种时候还是多点体谅,多点尊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