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文:周彩华
2021年某个周末,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蹲在古玩市场的地摊前,仔细地看着手里的瓷器。摊主是外地人,见有人光顾,很是热情。
老人手里的瓷器是个直径约十二三厘米的葵口笔洗。笔洗瓷胎灰白,胎质细润,与香灰颜色差不多。釉面莹润如玉,色如千峰翠,又似碧空青。可谓是青如天,面如玉。开片像蝉翼一样,虽无任何章法,却似排列有序。
经过讨价还价,老人与摊主最终以400元达成交易。老人说,后来有多位业内人士曾经上手该瓷器,认为这是一件北宋汝窑笔洗。
这位老人名叫马光荣,生于1946年,老家在大理下关,现年76岁,从事古陶瓷收藏已达57年之久。他年轻时是某运输公司职业驾驶员。
结缘青瓷
1965年8月,刚进入下关汽车运输总站工作不到半年,马光荣就被领导派往河南许昌和平顶山搞外调,核实5个人的政治面貌。
一天,马光荣在许昌招待所餐厅吃饭时,不经意间看到窗台上摆着5件天青色的精美瓷器。这些瓷器全是单色瓷,无论器型还是颜色,看上去都很美。自小生活在云南的马光荣从未见过这样的瓷器,他当时一看就特别喜欢,拿着爱不释手。
经了解,这些瓷器是一位50多岁的大婶儿的东西。这位大婶儿见马光荣喜欢就以20元人民币的“高价”卖给了他。
马光荣告诉我们,这5件瓷器经权威机构的专家鉴定,为北宋汝窑精品,至今仍然留在家里舍不得出手。
自此以后,马光荣便爱上了青瓷,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与古陶瓷结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缘分。
中国古陶瓷是我们的老祖宗为人类创造并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但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器型美观,色彩丰富,纹饰精美,融入了各个时代最优秀的文化元素,可以给人带来难以言喻的精神享受。在古瓷器里面,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纷繁的社会景象,也能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发展历史、人文脉络。但,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古代青瓷的成品率极低,加上生产、运输、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损坏,以及朝代更替、社会动荡造成的大量破坏,能够流传下来的非常少,汝、钧、官、哥、定等几大名窑留下来的精品更是少之又少,若是我们不倍加珍惜,子孙后代就有可能见不到这些能够见证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珍贵文物。
马光荣说,这就是他痴迷于古陶瓷收藏的主要原因。
爱到疯狂
古陶瓷收藏,最重要的是新老辨别、窑口确认、时间断代和市场行情。一些不知情的人以为,马光荣收藏青瓷是无师自通的。实际上,马光荣在古瓷器的真伪鉴定上下了多少功夫,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吃了多少亏上了多少当,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刚开始的时候,马光荣根据手里的“宝贝”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以达到鉴定真伪和提高自己水平的目的。后来又通过阅读大量权威机构古陶瓷专家所著论文、书籍,系统学习各朝代、各窑口古陶瓷的新老特点、时代特征和真伪鉴别要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入行较早,古玩作伪造假的事较少发生,买到赝品的几率相对较低,而且马光荣一直处于实战状态,他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在现实中一一验证,所以通过长时间的学习、钻研,他对古陶瓷真伪的鉴别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更坚定了他在古陶瓷收藏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进的信心。
收藏界一些人对古玩的痴迷,很难让人理解。马光荣对古陶瓷的热爱,同样让人感到吃惊。
马光荣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现实中总结的实践经验写成了《如何鉴定汝窑瓷器》一文。该文很受业内人士好评,而且后来还被某权威刊物采用发表。
随着鉴定水平的不断提高,马光荣对古陶瓷的痴迷也达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
为了一件钟意的古瓷器,马光荣有次差点与一个不懂古玩行规想在他手里“抢夺”“宝贝”的人大打出手。
为了收藏,马光荣不但将毕生精力耗在上面,而且把自己省吃俭用留下的所有积蓄全投在了古陶瓷收藏上。据马光荣介绍,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前前后后总共投入好几百万元搞古陶瓷收藏,现在收藏的瓷器已达七八千件。
有些东西明明卖出去就有钱赚,但马光荣却舍不得出手。于是,古陶瓷收藏非但没能让他赚到钱,反而是个无底洞,成为他整个家庭最大的负担。
虽然藏品数量越来越多,但,这样下去收藏之路肯定走不太远,见到好的东西也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入手。于是,马光荣不得不走以藏养藏的路。
2012年,马光荣在某商业城开了个店,主要销售茶叶,顺带着也销售古瓷器。虽然生意不错,但他还是买的多,卖的少。于是,马光荣的古陶瓷藏品越来越多……
一年多的实践让马光荣渐渐明白,三心二意是行不通的,必须专心致志搞古陶瓷才行。于是他的古玩店——“百工瓷典”在专业的潘家湾古玩市场开起来了,来自北、上、广、深和四川的藏家纷纷找上门来向他购买“宝贝”……
心痛与心跳
经过数十年的时间积淀,随着经验的不断增加和学习的不断深入,马光荣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渐渐发生了变化,思想境界有了很大提高,个人涵养和精神状态也有了很大改变,他再也不像年轻时那样心浮气躁,容易“上火”了。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情。每当捡到“大漏”的时候,马光荣也会激动得几天睡不好觉,花大价钱买赝品打了眼,也会几个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捡漏的事虽不常有,但不是没有,对收藏经验丰富、鉴定水平比较高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马光荣告诉我们,2010年,他以300元的低价买到一件瓷器,经专家鉴定,该瓷器为南宋哥窑四耳六方瓶;2020年,他以400元的低价在地摊上买到一个货真价实的南宋建盏……
收藏界的人都知道,搞古玩是个让人心跳的游戏。当然,如果真伪鉴别失误,心跳就会变成心痛。因此去伪存真显得尤为重要。
在古玩界,捡漏的故事时有发生,打眼的故事更是经常都有。没打过眼的收藏家基本没有,哪怕水平再高也有打眼的可能,马光荣没有例外。
2000年,在赶大理三月街时,马光荣以1.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买下一个乾隆款珐琅彩双耳瓶。成交后,他高兴得几天没睡好。这个东西要是对了,当时的市价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1.2万元的价格拿到30万元的东西,绝对算捡“大漏”了。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经权威机构鉴定,这件瓷器是高仿赝品。接着,他又是几天没睡好觉……
作为藏品多达数千件的收藏界老人,马光荣无疑经历了太多的心跳和心痛。如今的他,心态已经稳定了很多,仿佛心如止水,不再轻易大喜大悲。
光荣与梦想
马光荣说,搞古陶瓷收藏让他感觉很有奔头,他现在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仿佛返老还童一般,天天都有使不完的力气。
马光荣说,古陶瓷的收藏,主要注意几点:别买赝品,买到赝品就不值钱;要买完整器,器物的品相差之毫厘,价格就可能相去千里;要买高档窑口的器物,比如宋代的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的官窑,地方小窑口的东西收藏价值相对较低。
马光荣认为,古玩收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所有成功的收藏家,到最后都是为国家收藏。他说,民间还有无数珍贵的文物和古陶瓷,但个人的财力和精力非常有限,在古陶瓷和其它文物的保护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需要无数人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保护好。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光荣非常希望能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一点自己的力。马光荣说,如果国家需要,他将在古陶瓷的研究、收藏和保护方面提供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马光荣收藏的部分瓷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