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人民教育》2022年第2期刊发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的文章,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浙江教育政策取向》,引起广大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提到,推进共同富裕关键要靠发展,靠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根据人口“七普”和相关统计数据,浙江省近十年增加了1014万人,总人口超6400万。到2020年,全省有省外流入人口1618.6万,占常住人口的25.1%;流入人口中16-59岁1411.3万人,占87.2%。大量年轻人口的流入缓解了浙江的老龄化程度(老龄化率下降4.7个百分点)。但是,省外流入人口的教育水平仍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初中占50.2%,小学占23.2%,人均受教育年限9年。而同期广东省的外来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上海为11年、江苏为10年,相比之下浙江流入人口的受教育年限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全省的劳动力人口总体素质。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十四五”末,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以上,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围绕这一目标,必须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教育,才能有效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从而提升人力资本,赋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所谓“更多”,就是要扩大升学通道,延长人均受教育年限,让每个想读书的人“愿学尽学”,从而提升全省的人力资本。

所谓“更好”,就是要提升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提升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扩大本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所谓“更便捷”,就是要优化各类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和载体,使群众“想学尽学”。重点是通过教育数字化改革,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同时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整个职业生涯能接受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即使退休后也能享受多样化的“老年教育”服务。

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文章里也明确了面向共同富裕的教育工作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杜绝“精英教育”思维,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质量观,坚决取消各类“重点校”“重点班”,把教育和政策资源更多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努力实施有利于抬高教育“底部”的政策或计划。

这里,家长明显可以对名额分配到班有所期待。

更要规范管理,严肃招生和办学秩序,防止城市学校向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抽血式掐尖”“抽血式挖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和普通高中“属地招生”原则,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区域均衡。

省招生全部死亡。

在拓宽高中段学生升学渠道部分,文章介绍,当前,浙江省中考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只占50%-55%,这意味着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将升入职业高中。而普通高中参加普通高考的录取率达到95%,职业高中的升学比例仅为40%左右。这导致社会上的“中考焦虑”远超“高考焦虑”,也是“双减”后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下降而“被分流”到职高的根源所在。

针对“中考焦虑”,浙江要结合共同富裕社会对于“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拓宽高中段学生的升学通道——要么扩大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要么扩大职业高中升学比例。

目前看,中学阶段还是打基础的阶段,职业素养和劳动技能更多可以在“学校后教育”阶段培养,因此宜扩大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从而让更多的人通过高考升入高等学校就读,使孩子接受更长时间的学校教育,为今后的创新创业积蓄更多潜能。我们将逐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加快实现中考统一命题、统一平台录取。同时实施“县中崛起”工程,组织全省力量帮助县级普通高中加快提升质量和水平,从而为教育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富裕提供支撑。

这里我们其实早就听说了。

核心意思是什么:高中扩招、扩招、扩招!

以前教培和鸡血家长的核心理论:

只有50%的人才能上高中的局面将不再存在!

这条推文把双减之下,广大家长的焦虑、心声说得明明白白!

第一:官方已经看到了50%的学生分流到职高是不符合目前广大家长的意愿的。

第二:官方也看到了双减效果不好,主要是大家担心中考分流的问题;

第三:官方也很清楚:中学并不是培养劳动技能的好时机,打基础、学文化才是正道。

第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孩子们要接受更长时间的学校教育,而不是早早地就把孩子推向工厂、推向社会去草草就业。

第五:扩大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势在必行!

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接下来是不是可以不那么卷了?

(来源:广州品学综合整理自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快醒醒学习群、快微课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