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释:不用学习就自然懂得,深入的学习而不厌弃,与人交流互证有无,教诲所学也不厌倦,这些我都做不到啊!

☆:不用学习就自然懂得,深入的学习也不厌弃,与人交流互证有无,教诲所学也不厌倦,人对自我的定义何其的难啊!

  • 识【 zhì 】:标记,记住之意;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 诲:教导,明示,与人说教之意;诲,说教也。——《说文解字》

论:世间的很多现象,很多事情不用看,不用学就自然的懂;哪怕是小猫小狗也一样,没有谁教,自然就会;甚至于花草怎么理解阳光雨露,也是在自然的生长;通常的解释叫生命生存的本能,对于这个本能的存在,是不可理解的绝对意识的秩序。

默而识之,什么知识是默而识之的?知识是意识逻辑的构成,感知即存在,要理解知识在意识中是必然存在的已知,没有什么是理解不了的。意识狭定空间和时间,物象与意识结合产生自我的存在,自我以有限的形式与无限进行着绝对意识的交流,能定义的存在既是可理解的知识,这个定义权是意识的,也是来自于自我的。而自我对无限的定义是完整的,因此不必理解不完整的意识表现,仅以意识交流的达成确定已知存在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而不厌是基于默而识之的表述,意识的已知全部都在,无穷无尽,可感知而不可定义,当理解了意识的自完整性,任何行为都可归结为意识行为,理解与否,学习与否,都是必然的,是天道的天命,因此会在存在的有限中陷入无限的迷茫。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在无序中找到有序,知而不满,学而不厌,使意识的自完整可定义人性的自我。

有人问笛卡尔:"你学问那么渊博,竟感叹自己无知,岂不是个笑话?"笛卡尔说:"哲学家芝诺曾经这样解释过,他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显得就更多了。"

诲人不倦是承接学而不厌的表现,与人述说,与人教诲,都是意识交流基于意识自完整的表现。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完整向他人意识求证,感知无限的边界,完成一个更大的完整;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识不完整需要与他人意识交流出完整,以此才能确立出有限的存在。

在本篇的语境关系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整体的对意识行为表现的引述。有些知识不用学,也自然是懂的;而未理解的知识,是意识感知的方向不同,是自我意识的有限性对存在的取舍;对未理解的知识进行学习,是意识自完整对无限的界定;这个界定以能达成意识交流为实证,必然要讲述,必然要教诲,但能交流的意识也不是完整的意识信息,是经过自我意识感知对意识已知的解读,是自我意识逻辑适用于绝对意识表现,其相似性是有的,其有效率是低的,自我与对话的客体对意识都有各自的理解,交流既是交锋,无有胜负,无有始终,在平衡中达成和解。

已知全部都在,学习没有尽头,整理意识逻辑,表现平衡完整,确立人性秩序,在无限中定义有限的存在,成为自我,成就自我,圣人为圣,也是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