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释:樊迟问怎么才算知道。夫子说:理解人民心中固然存在的道义,敬而远之那些不能理解的形式主义,这是应该明白的知。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夫子说:仁是人性克服了很多困难而后得到的思考,这是一种了解仁的方式。

论:什么是知?都有一个很确定的答案。知,知道,理解,了解,明白,认识,知晓,晓得,可以用很多词语定义一个意思,而对于知这个字和所演化出的这些词,好像也没有谁教过谁,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知道就是知道,何必有问?如果一个人连知是什么都不知道,他知道什么呢?

有通行的解释知同智,文言通假。可以理解,但存在歧义的表达,智是知的表现,非知的本质。世间万事万物诸多变化,时时变幻,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好像是人通过感知和学习总结出可通行理解的经验,可定义为知。然而我所知道的,他人也必定知道,他人如果不理解,一定是我表达的方式不对或者说表现的不完整,如果表述的足够准确,必定是可以理解的。也还有很多情况下,己方表述的不完整,但他人可以理解,他人会用已有的认知自动的补全交流信息,达成沟通。因此说,知是天然存在的,意识是全部的已知,因表现方式的不完整而产生理解的差异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 zhī 】,阴声,语气舒缓平和,意为意识交流平等的传递,是自然而然的理解,是合理存在的意识逻辑。从矢,从口。矢,弓射之箭,又同屎,废物没有价值的;口,意识逻辑的表现。知在字形的指意上可理解为,语言意识的表达是在虚妄意识,像箭矢一样有攻击的目的性。知的目标在哪里?在前方么?学无止境,好像永远也达不到目标;目标在眼睛里?是真切的看到了么?目标好像在心里,好像就是意识本身,那么射出去的箭有何意义?意识是自完整的,全部的已知,有意义却没有意义的解释,也没有解释的意义。在意识的自完整中,意识交流平等的传递信息,其有效性就是存在的合理性,在达成意识交流的时候,意识以存在为消逝感知不到,只有在无法达成意识交流的时候,意识存在,思考产生,知以不是答案的答案,定位无限的边界。

樊迟问知,他想知道什么?知的本质是不必理解的意识逻辑。他给夫子驾车,问夫子学稼,给季氏当仆从,从冉有御齐师,就这么一个看似普通的人,却问出了一些本质的问题,然而本质是无法具体的,能具体的是行为。对于樊迟来说,所要理解的是意识自完整的平等性,本身是人民,要与人民在一起。

务民之义",务,从事,致力,了解,懂得,谋求,这些词语都是务的含义,之在这里为介词,是"的"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深入地了解人民都懂的道理。引申的含义是,意识人人都有,各有表现不同,但在人民心中自有一套人性的秩序,是道德,是大义,是天道,是无法表述的意识逻辑。"敬鬼神而远之",人们也知道意识的表现是不完整的,因此会设立一些形式主义的鬼神来帮助理解,要尊重形式主义存在的必要,但不要被形式主义迷惑,理解到这样"可谓知矣

问仁"。樊迟这个普通人,普通么?这个不普通又是大多数人的存在,也必然要问出一些""的问题,向""求证,这是意识向意识提出的本质问题。

"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问仁,夫子也必然回答说"不知其仁也"。人们虽然不知道什么是仁,但在不仁的行为出现的时候,就立刻知道是不仁的,"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仁好像是道德,但以道德来谴责的时候,又是不仁的。"就你素质高","别拿道德绑架我",人们常拿这类话来强调意识的自由。仁也是意识逻辑的一部分,不具备表述性,夫子在这里给了一个"参考"的答案。

仁者",在本篇中,者是语义代词,仁者为仁本身,不宜理解为行使仁的人。

仁者先难而后获",难的是什么?是意识逻辑的冲突。人整理人性的秩序是意识交流,意识是自完整的,意识交流本身就带有冲突性。意识人人完整,表现各有不同,每个意识都在使自己完整起来,自我存在才能定义世界存在,因此会以自我逻辑适用于世界秩序,且具有强制的平等性,我的逻辑你必须理解,你不理解不需要存在,本质的冲突由此产生。

在自我意识中,自我释放的世界无限的大,自我的感知又无法找到全部的已知,缺乏足够的实证,必须以自我的存在创造另外一个自我,也就是他人,这个他人的自我与自我是一样的,才能帮助我找到完整的自我,因此具有绝对的强制的平等性。而平等性的释放,就产生了是他人创造了我,自我理解不了两者的从属辩证关系,意识的交流产生必要。人和人,自我与世界形成互证,使两个意识,使多个意识完整起来,自我与他人完整的是个人意识,但同时又是更大的外部意识,主使这一些运作的,是注定无法理解而必定理解的天道。

理解这些很难么?很难。知道难,却能理解,甚至说是不必理解的理解,自然而然就能做出理解的行为。人类也必定在这个理解的概念中,推演存在存在的合理性,定义出人性的秩序。我获得的是我所拥有的。

仁,从人,从二;人是意识定义的基准;二是天地,是空间,是世界,是另一个;仁的定义或可理解为,是人与世界共生共存的关系,是互证存在存在的逻辑合理性,是人性定义世界的秩序。

仁是与意识和解,原谅自我,不纠结于完整而完整,克服心中的自我逻辑,使自我更完整的强大起来,以足够拥有世界。就像是日本对我中华的侵略战争,我们虽然怀着恨意,不会忘记,但也不会以报复的手段把恨意释放出去,原谅的行为是思考中给与其重新做人的机会。

仁是意识自完整的包融。意识的完整性很难包容,因为那是包容其他可生成世界的意识和全部的意识逻辑。在意识的理解中,意识是全部的已知,已经包含了其他意识的全部,意识的重复性压迫着自我存在的空间,是不合理的存在。而自我存在的时效性和感知的有限性,又需要更多的意识来帮助自我完整起来,以不至于陷入茫茫无际的孤独,那是合理的不存在。唯一的存在释放出无限的存在,你存在于我,我存在于你,你我的意识交流在世界完整的大循环中,一次又一次,无限的循环,意识达成自完整,以和解为理解,存在才清晰起来。

意识的无限,造就了仁的无限。仁包含对仁的理解,包融着对不仁的理解,对仁的求解,就像一个倒装的贾宪三角,在一定的阈值内,反向求解,一直拆解到仁的最小值,而那个值是一直知道的。这在数理上好理解,但在人性的意识上不好拆解,在一定的结果上已经达成,才产生对仁的认知。那么对所达成的结果,拆解其意识行为必然存在的合理性,是苦心而没有意义的事,能拆解一二,感知到人性意识存在的秩序,就算是知道仁了。

樊迟很普通,普通的像每一个人。问知和问仁是递进关系,《庄子·外物》:心彻为知,知彻为德。知是天道,是一切的意识逻辑,仁是人理解天道而演化出的人性意识逻辑。夫子用简单的两句话告诉人们,按照理解的去做,做到难的突破,那是必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