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中国中免(601888)而言,2018-2020连续三年的“十·一黄金周魔咒”有可能在2021年再度应验。我们曾在《中国中免:连续三年的“十一黄金周魔咒”能否打破》一文中指出这样一个现象:即中国中免的股价自2018年起,已经连续三年在“十·一黄金周”后,出现20%-30%的最大跌幅。

2021年11月5日收盘,中国中免报收230.78元。其中,11月2日,中国中免创出217.95元的年内最低价,而“十·一黄金周”前的收盘价是260元。也就是说,“十·一黄金周”后,其股价最大跌幅目前为止是16.17%。虽然魔咒再度响起,但似乎还没有达到以往的最大跌幅,这似乎也预示着中国中免的股价未来可能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业绩增速放缓

此次中国中免股价的下跌,主要源于其10月30日公布的三季报。2021年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494.98亿元,扣非后实现净利润83.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87%和180.37%。如果单纯看这组数字,中国中免的业绩还是相当不错的,那市场为什么不买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题还是出在三季度单季的业绩上。三季度单季,公司实现营收139.72亿元,同比下降了11.73%;扣非后实现净利润31.23元,同比增长41.11%。营收同比虽然下降,但净利润还是增长的,似乎也还可以。但如果分季度看,你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上表不难看出,中国中免扣非后的净利润2021年三季度是环比下降的,而且从现在的市场一致预期来看,这种环比下降还将延续到2021年四季度。考虑到2020年中国中免四季度扣非后的净利润是29.76亿元,公司2021年四季度很可能会出现净利润单季同比负增长的情况。而正是基于这种担心,“十一黄金周”后的前两个交易日,中国中免累计就下跌了16.98%。

估值仍然偏高

中国中免三季报披露后,有多达29家券商为公司出具了研报。从目前的情况看,市场一致预测公司2021-2023年可分别实现净利润111.39亿元、148.16亿元和192.95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5.70元、7.59元和9.88元。

虽然说与2021年半年报披露后的业绩预测相比,2021年的EPS由5.69元提高至5.70元,但2022-2023年的EPS却由7.79元、10.09元分别下调至7.59元和9.88元。也就是说,市场对于公司2022-2023年的业绩出现了明显的下调。

按照最新的业绩预测,2021年11月5日230.78元的收盘价,对应2021-2023年EPS的PE分别是40.48倍、30.40倍和23.35倍。而市场一致预测:中国中免未来三年的净利润年均增速在48%左右。表面看来,似乎估值并不贵。但从股价的安全边际角度来看,由于中国中免的行业属性,市场很少按照净利润增速给其对应的估值,而是往往给予其一定的估值折价。

我们通过猎牛座(ID:financial_hunter)的数据对中国中免过去10年的估值情况进行了对比,具体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中免2020-2021年已创造了史上最贵的估值,2021年最高价402.78元,对应2021年业绩的PE高达70.66倍,泡沫迹象明显。即便11月2日的年内最低价217.95元,对应2021年业绩的估值仍然达到38.23倍。在中国中免最近10年年内最低价所对应的估值中是最高的。

股价能否再创新低

那么中国中免的股价还有可能再创年内新低吗?关于这一点,市场分歧较大。

首先,从中国中免近10年的估值情况来看,21倍PE可以看作其低估值安全区的中轨。如果按照这个估值水平计算,2021年其安全估值买入价应该在119.70元附近。即便透支两年业绩,按照2023年9.88元的EPS计算,其安全估值买入价也应该在207.48元一线。

显然,距离这一价格,中国中免至少还有10%的下跌空间。而一旦跌至此价位,中国中免2021年“十·一黄金周”后的最大跌幅将回到20%-30%区间,其股价将连续第四年应验“十·一黄金周魔咒”。

其次,从内外资机构对中国中免的态度来看,分歧还是相当明显。在公司2021年三季报的前10大流通股东中,我们发现景顺长城旗下两只基金进行了加仓,而景顺长城是持有中国中免最多的公募基金。截至2021年三季度,其共持有公司股票4242.82万股。在机构持股排名中,位居第四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大持股机构进行加仓,这本是件好事。但我们同时也看到,持股数量排名第二——代表陆股通席位的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却在2021年三季度进行了减持,这说明北向资金对中国中免进行了减仓。

而且WIND数据显示:从2021年10月以来,部分北向资金的减持还在持续进行中。如附表所示,2021年10月8日—11月5日,花旗银行、中金公司、瑞银香港、美林、摩根斯丹利五大北向资金机构,合计减持中国中免126.62万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北向资金遥相呼应的是,QFII资金也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进行了减持。WIND数据显示:11月2日—11月5日,中国中免发生了5笔大宗交易。其中,有4笔交易都和中金公司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营业部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历了股价11月1日、11月2日连续两日大跌之后,作为QFII资金的大本营之一,中金公司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营业部出现在中国中免大宗交易的卖出席位上,很难不让投资者对该股后期走势产生担心。

虽然该营业部也曾在11月2日、11月4日通过大宗交易买入9.75万股,但11月5日又很快卖出12.63万股。从买卖成交价来看,似乎并没有形成太高的差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买了又卖?难道是QFII资金认为,11月2日和4日的买入行为是错误的,而11月5日进行了纠错。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公募基金在增持;另一方面,部分北向资金和QFII资金却在减持。看来,中国中免“十·一黄金周魔咒”大概率还要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