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于农民遭受社会歧视的现实,对此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指出农民的社会歧视主要表现在农民观念和文化上的歧视、教育发展上的歧视、福利保障上的歧视、农民工的就业歧视等方面。

歧视农民在社会上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国家和政府的威望和国际声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农民遭受的歧视主要表现为农民观念和文化上的歧视、教育发展上的歧视等

1、观念、文化歧视

长期以来,习惯性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并加以区别对待。由于地位低下,农民受到歧视。这里有“乡巴佬”、“土老冒”、“下里巴人”、重庆俚语“棒棒”等称谓,这些词都带有强烈的歧视意味,是不可否认的。

其实,社会偏见中的“农夫”只不过是用“乡巴佬”、“匪徒”的委婉替代词,这种意义一直存在,或许更为普遍。人们常常会嘲笑我们常听到的“你怎么会和一个农民一样”。当今文坛,农民的文学作品相对较少,“阳春白雪”的作家不愿降低自己的艺术水准,对普通的农民文学不屑一顾,主流文化远离了乡土、疏离、漠视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现在人们对农民的观念的歧视,更多地是因为农民的身份。如今歧视中国农民,无疑与我们的国策有关。在计划经济时代,拥有城市户籍的中国公民就等于拥有从生到死的全部福利,而农民不仅要养活大量的公务员、受教育机会少、社会保障低、资源缺乏、言论自由少、生活艰难,而且只有通过升学、招聘等极少的渠道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之外,他们只能终生禁锢在土地上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教育发展方面的歧视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有两种不同的政策:“城市取向”的教育投入使得原来有限的教育资金流向城市,广大农村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教育。导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偏低,农村学生人均可受教育经费只有二分之一。我国农村教育投资偏低,导致农村教育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再加上农民收入过低,教育负担过重,必然影响到农民的教育机会,农民的子女基本上都是不能上学、中途辍学的。相对于城市生源,农村学生跳出“农门”的门槛更高,城市入学门槛普遍低于农村。资料显示,全国各地农民的孩子就读北大清华多于北京。除此之外还有教育费用。

城市里的人是“小公主”、“小皇帝”是祖国的花朵,而乡村孩子是榜样。农户受教育程度不同,受教育的权利也有差异。所以说,教育歧视剥夺了农民自身发展的机会,也就无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这样,他们的素质自然不能适应现代竞争社会,无法享受城市的优势资源,过高质量的生活,只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土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福利保障歧视

普惠性、普遍性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但中国农村居民缺乏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这里主要指农民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然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仍然放在城市,而农村则是“荒野”。

在中国,农民是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没有医保的农村人数高达79%。今天,医院看病的高成本,几乎让农民无法承受,有的人因为没钱看病,更穷,甚至出现“小病忍受、大病吃药、重病死亡”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非常脆弱。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形式,但近年来,农业收益偏低、土地保障功能薄弱、农民自身收入低、家庭养老负担繁重等问题十分突出。

作为城市居民,就不需要太担心了,他们有家庭保障,有政府补贴,有退休金,还有一大笔福利,足以让人过上无忧无虑的晚年,还能养活自己。2000年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参与率明显高于城镇老年人,城市居民和农民在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歧视现象导致农民歧视的原因有政府、农民自身、文化历史、社会意识等方面

1、农民歧视和错误政策

由于国家政策制度、执政理念等原因,农民在经济、政治、社会资源分配上缺乏机会,因而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受到歧视。二元结构体系的政策设计,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人为地划分为城市、乡村两重天。

对公共物品,政府制定了完全可控的分配政策,而对农民实行“歧视性分配政策”,对农民和农民的歧视、漠视,对农村的扶持和投资不到位,使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继续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农民自身的原因

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农民自身的因素。很多农民思想僵化,小农户意识根深蒂固,安于现状,没有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他们常常害怕冒险,小富即安,缺乏创业精神。

中国东部西部地区差异很大,主要是因为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民更有商品意识,他们敢闯敢干,在外打工、经商、老板、引进或走出去,容易接受新事物;西部地区农民由于思想落后,习惯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畏惧又怕吃苦,他们也不愿意外出谋生,“冬天晒太阳,夏天乘风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农民受文化历史、社会意识和歧视

对农民歧视的思想历史积淀很深,由于三六九等几千年的分法,农民地位低下,古往今来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人”的观念,这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好的思想;传统的文化思想可以说是以“伦理本位”、“官本位”为主要特征,这对社会安定或许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带来负面影响。

社会性偏见是指一种非正义的、否定的、排斥倾向的社会观念和态度,这种观念缺乏客观依据、固定、先入为主,极易造成社会歧视。农民遭受歧视,也与其自身原因有很大关系,这是农民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他们要转变自己的等、靠、要的惰性,变被动为主动,自立自强,努力学习,积极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农民要千方百计延长系统教育时间,多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归根结底,农民还必须加强合作,提高自我组织程度,建立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共同面对市场和风险,扩大“声音”,增强社会“谈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