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听觉系统在出生时发育不成熟,护理不当容易引起耳部疾病导致听力下降。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格外注意护理! 1、喂奶后要轻拍宝宝背部,将吸入胃内的气体吐出避免溢奶流入耳朵里。给宝宝洗澡时防止水流进耳道,洗完澡后及时用棉签轻轻吸干外耳道内的水,棉签进入不能太深,防止伤到鼓膜。宝宝躺着哭闹时,要及时擦净宝宝脸上的泪水,防止顺着脸颊流入耳道。如果洗澡水、奶水、泪水经常进入宝宝外耳道,使耳内耳屎软化、膨胀,会引发外耳道炎。另外,宝宝外耳道进水后很容易带入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2、宝宝户外活动有时小飞虫会飞进耳道,此时妈妈不要慌张,让宝宝侧卧,飞入小虫的耳朵向上,滴入少许食用植物油,就会驱使小虫爬出。或带宝宝进入光线暗的环境,用手电筒照射飞入小虫的耳朵,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使小虫飞出。切记:不能用棉签去够小虫,不然小虫越爬越深,更难取出。如果经过上述处理,小虫还是没有出来要看医生。
3、淘气的宝宝,有时会将手里玩的小珠子、糖豆、花生米等塞进耳朵,此时妈妈不要自行处理,这些小东西是圆的,表面光滑,没有合适的用具很难取出来。一旦弄不好,异物越捅越深,甚至伤到宝宝的鼓膜,应立即看医生。
4、宝宝的耳屎有片状或油膏状,无论哪种都有润滑耳道皮肤、沾黏异物、防止水分进入的作用。妈妈不要随意给宝宝掏耳朵,因为易造成皮肤破损,发生感染。宝宝吃奶时随着面颊的活动而松动,会自行掉出。如果形成了较坚硬的耵聍栓塞,要由医生处理。如果是油性耵聍流出,用棉签蘸3%双氧水或4%硼酸酒精,轻轻卷擦外耳道分泌物。
5、当耳道有臭味的黄色分泌物流出,且宝宝哭闹不安、搔抓耳朵、摇头、听力下降或伴发热等中耳炎症状时,尽快去医院治疗。
6、耳朵和耳道有湿疹的宝宝,会因为奇痒、有烧灼感而哭闹。经常抓挠耳朵,睡觉不安稳。妈妈要注意,保持宝宝外耳道清洁干燥,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皮肤而导致感染,积极治疗湿疹。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