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首尔三田渡地区,矗立着一座中式的古碑。古碑下面是我们国内景区常见的碑下龟、霸下,又称龟趺、赑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话中,它是龙生九子中的第六子,样子似龟,力大无穷,喜欢负重。

相传赑屃跟随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将它的功德刻在了石碑上,让它一直驮着石碑,昭告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人争相效仿,便成了中国特有的碑石文化。

而韩国的这块龟驮碑是当时清朝皇太极强迫他们建立的。

当时的朝鲜王朝,尊崇大明为正统宗主国。对于辽东的女真部落,心怀蔑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皇太极亲提大军,击败朝鲜军。朝鲜国君仁祖被迫向清朝投降,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皇太极为了让其彻底归顺,要求朝鲜国在当时的停战地,也就现在首尔附近的三田渡地区,竖立一块歌颂自己的功德碑。

当时的朝鲜国君,没办法只能照做。碑文用满文、蒙古文和文言汉文写成,正面为满文和蒙古文,背面为汉文,其内容大体是赞颂皇太极对朝鲜的平定,是一种怀柔的“恩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块碑矗立了两百多年,直到1895年甲午海战,清朝被日本打败,朝鲜随即拆毁了迎恩门,并推倒了三田渡碑,此碑埋入地下。

1931年它再次被掘出,直到1956年,韩国文化部长和教育部长认为此碑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再次将其埋入地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奇的是,7年后洪水冲刷过后,此碑再度出现在人们眼前。

人们认为此碑作为文化遗产和民族耻辱的象征应该铭记,所以将之当作史迹保护起来,并专门建立了公园保护起来。

2007年,韩国民族主义者用红色油漆喷涂石碑,以此表达对韩国政府处理“耻辱碑”的做法的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破坏者用红色油漆在碑的正面写上“”(谚文“撤”)、“370”,背面写上“”(谚文“去”)、“”(谚文“丙子”)。

“丙子”指的是清军打朝鲜的年份,朝鲜将该事件称为“丙子胡乱”。

2008年,韩国对三田渡碑原来的位置进行考证,文化财厅决定将碑移到乐天世界大楼后面、松坡区蚕室洞47号石村湖水西湖东北方向的绿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石碑基座下修建的、描绘朝鲜仁祖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的铜板,文化财委员会认为没有文物价值,将其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