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23日,新华社向全国发了一条消息:“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的考察中失踪,已经第 7 天没有音讯了。”

这是彭加木和他的团队在罗布泊地区的第三次考察。他失踪的消息迅速在国内外引起震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紧急组织飞机营救,解放军也在第一时间对方圆数百里的沙漠展开了“梳头式”的搜寻。可是,彭加木再也没有出现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加木的突然失踪一直是个谜,有人说他陷入了罗布泊的沼泽,有人说他被敌特劫持,也有人猜测他被风沙掩埋或被野兽伤害,甚至还传出了诸如双鱼玉佩说、外星人说等等极具想像力的猜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全国人民都很关注这件事,在那个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年代里,人们利用很少的一点信息,时刻注视着事态的发展,牵挂着彭加木的安危。

按说起来,在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失踪,并不是孤例。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实在太过渺小了,即使是顶尖的科学家和探险家,也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意外而失踪。为什么彭加木的失踪,会引起上至中央,下至市井小民的极大关注呢?这个彭加木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又是怎样离奇失踪的呢?当年的他,到底遭遇了什么?

彭加木1925 出生于广东,从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工作过。来到新疆后,他把这里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从阿勒泰山到塔里木盆地,从吐鲁番到伊犁河谷,都留下过他科学考察的足迹。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新疆的科技队伍迅速成长,许多有科学价值的学术论文在国内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这一切,都饱含着他的心血。中科院多次宣传过他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曾写词赞扬他:“驰骋边疆多壮志,敢教戈壁良田遍。活虎生龙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

1980年5月,彭加木和往常一样,率领一支由地理、化学、气象、土壤、沙漠和考古人员组成的考察队,由北向南对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

罗布泊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它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东侧,曾是我国最大的咸水变迁湖。后来因流入湖内的塔里木河改道,罗布泊逐渐干涸,沦为盐层地带和不毛的沙漠。在维吾尔语中,“罗布泊”意为进去出不来沙漠。

5 月9日,彭加木和考察队员乘 3辆汽车,迎着漫天风沙,进入了罗布泊中心地带。5月13日,他们冒着48℃的高温,来到一片盐壳地带。彭加木在这里发现了大片的盐结晶体,他兴奋地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这里全是宝,如果把它们开发出来,用途就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天,他们在这片盐壳地上留下了一个扎着红绸带的标杆,又向前方出发了。

6月16 日,彭加木率科学考察队到达罗布泊一个名叫库木库都克的地方,并在这里停了下来。

这些天来,罗布泊地区的平均气温高达摄氏 60 多度,科学考察队在前进途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气温太高,汽车走几公里就要停下来冷却一下水箱,每天前进的路程不到 60 公里,大大落后于原计划。现在他们所在的库木库都克,距离科学考察队的目的地"七二O"站还有 400 多公里。而他们的油和水只能维持两天了。

傍晚时分,考察队开始搭帐篷,为宿营做准备。 彭加木则带上助手陈百禄,开着一辆北京吉普,按军用地图上标注的八一泉而去。如果能找到这汪泉水,科学考察队面临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按地图上的标注,八一泉位于疏勒河故道之上。疏勒河是一条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曾经是罗布泊的水源,但如今早已干涸。但是疏勒河道上仍然留有许多泉眼,八一泉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泉眼。

根据地图, 彭加木很快来到了八一泉的位置。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年特别干旱,八一泉都已干涸了。彭加木又在附近找了许久,想找到其他泉眼,但都失败了。

没找到水源,彭加木只得驱车返回宿营地。半路上他发现了几头野骆驼,顿时眼前一亮。他对陈百禄说:“这里有野骆驼,说明这里一定有水源,我们有可能找到泉水。今晚咱们好好休息,明天咱们再继续去找水…..”

这天晚上,彭加木召集考察队员开了个会。虽然他发现野骆驼的事让队员们重新找回了信心,但大家还是认为有必要一边找水,一边向外界发出求援信号,这样才能万无一失。彭加木于是按照大家的意见,起草了一份电报:“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

在彭加木的心里,他还是非常渴望能找到水源的。因为他知道,救援人员只有一种方法可以给他们补充水和油,那就是用直升机空运。而直升机空运一次的成本,少说也要好几千元,当时的国家财力有限,如果自己找到了水源,不是可以帮国家节约了经费了吗?而且根据他的经验,有野骆驼的地方,附近一定是有水的。

第二天上午,考察队收到了新疆驻军的电报,要求他们提供营地坐标,以便为他们空运物资。队员们这才松了口气,大家连日来十分疲惫,都纷纷钻进帐蓬休息了。只有彭加木还是心事重重。因为他考虑的是直升机运物资的成本太高,如果能自己解决水源的问题,不但能为国家节约一大笔经费,还可以在地图上把新水源地标注起来,下次科考的时候不是更加方便了吗?

于是,彭加木在谁也没有告诉的情况下,独自出发了。他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

看到纸条,整个科考队的同志们都慌了——大家知道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一个人单独行动的危险性有多大。而且彭加木装着照相机和打火机的旅行袋也不见了,说明他要去的地方,离营地有一定的距离,而不是就在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察队的领导当机立断,决定开车按彭加木指示的方位去追。在沙漠里徒步两个小时,走不了多远,开汽车去应该很快就能追上。

一开始,坐在汽车里的考察队员还可以看到彭加木留下来的很清楚的脚印。他们按着这足迹的方向,一边搜索一边前进。

考察队追了三四公里以后,来到了一片盐碱地,而在这里,彭加木的脚印变得越来越浅,很快便消失了。虽然考察队的开着车来回寻找,但什么也没有见到。大家找到天色已黑,才不得不返回营地。

当晚,考察队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一边向大本营发报,报告彭加木失踪的消息;一边安排第二天寻找的路线。

这一晚,大家都没有睡好。考察队把所有的车都集中到一个高高的沙丘上,每隔半小时,便打开车灯,还在车子旁边点燃了好几堆篝火。大家都希望彭加木能看到灯光和火光,这些火光的指示返回营地。

接照

黑夜过去了,大家没有等来彭加木。天刚一放亮,考察队又开始了继续搜寻。大家开着车,沿着疏勒河故道慢慢地行驶,用望远镜仔细地瞭望。好几次,发现远方有个黑影,大家都很兴奋,甚至跑过去察看,看看是不是彭加木。可是每一次大家都是失望而归,"拉网"式搜索之下,仍然没有彭加木的影子。

对于彭加木的失踪,大家的看法都比较一致。大家都很了解彭加木,知道他一定是在找水途中发现了什么,产生了考察的想法,以致脱离了原定的找水路线,迷失了方向。只是大家都搜索了两三天了,都还没有发现彭加木的踪迹,在罗布泊这种极端环境之下,彭加木的安全是大家最担心的。

接到考察队的救援后,解放军派出的直升机也从400公里外的马兰基地起飞,到达考察队的营地,参加搜寻工作。这架直升机一路上飞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飞行员也是具有上千个小时飞行经验的老飞行员,曾多次参与沙漠搜救活动。

从直升机上看去,疏勒河道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北边是一片大戈壁,根本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从彭加木留下来的字条可以分析出,对地形十分熟悉的彭加木不可能直接闯入沙漠或者戈壁深处,他只会沿疏勒河道一路向东,去寻找水源。

这个分析是最符合逻辑的,也是当时的最佳选择。但是在搜索过程中,为了确保搜索不留死角,直升机对其他几个方向也展开了搜索。但结果却让人失望,仍然没有发现彭加木。

这期间,搜救队在疏勒河北侧发现了一个人坐过的痕迹,综合研判后,大家认为这很可能是彭加木留下来的。因为这个痕迹很新,而且边上还有一张水果糖纸,这种水果糖,和彭加木带在身边的一样。

有了这个发现,大家的精神一振,仿佛看到了希望。中央和新疆军区又派出了几架飞机,围绕库木库都克,在东西140公里,南北60公里的地带反复搜索。在地面上,新疆军区还派出了一支28人的小分队,携带了6只嗅觉极为灵敏的军犬赶到基地参与搜索。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只出动了28人的小分队,不派大部队进行搜索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解放军也曾经想多派人手来参加搜索,但后来综合考虑之下,还是认为兵贵精而不在多,在沙漠里寻人,一个有经验的搜救队员,并不比几十个普通人差。如果出动的人太多,后勤保障如何解决?会不会在搜索过程中再发生什么意外?所以最终的小分队,选定了有丰富经验的28名沙漠老兵。

虽然参加搜索的老兵们个个经验丰富,但罗布泊还是在人类面前展示出了它的威力。这里根本没有道路,走在上面,很容易被沙陷住,每走一步都要花费很大力气。50度以上的高温,相似的环境,让很多队员自己都找不着方向,战士们的衣服很快留下一圈圈的白白的盐渍。

搜索行动应该说是非常缜密的,可以说是过了"梳子"过"篦子",就是一只兔子,也不可逃脱队员们的眼睛。但彭加木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即使这样,参与搜救的小分队里的不少人都还坚信彭加木没有死。特别是考察队的同志们,都坚信彭加木还活着,只不过是暂时没找到而已,他一定会回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大家有这样的自信呢?因为大家太了解彭加木了。在科考过程中,他经常会“失踪”,特别是在他想考察一些细节而其他同志反对的时候。有一次在西双版纳密林考察时,彭加木就曾因为调查雨林的生态系统失踪过一个多月,大家都以为他死了,没想到一个月后,彭加木若无其事地回来了。

但是,参与搜救的解放军们并不这么认为。毕竟这里的环境太险恶,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彭加木再怎么神奇,也是肉眼凡胎,而且身体又不好,发生奇迹的可能性太小了!

7月初,甘肃省公安厅和敦煌县公安局又组建了一支新的搜寻队,来到距离彭加木失踪地点几百公里外的玉门关一带搜寻,新疆若羌、哈密等地也安排了力量进行搜索,可还是没有一点收获。

在历时一个月的搜索中,有关方面共出动了170 多人的搜索队伍,出动汽车近50辆,飞机 29 架次,搜寻面积达 4000 平方公里。但是直到7月16日,彭加木失踪三十天后,还是一无所获。搜索行动不得不宣布结束。

在撤离之前,考察队在他们的宿营地树了一个高1.05米、宽0.7米的水泥标牌,上面写了一行大字:“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同志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

彭加木失踪后,香港一家小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彭加木现已逃亡美国》。该文作者称自己是彭加木的老友,自己亲眼在美国一家餐厅里见到了与几名美国人一起用餐的彭加木!

这个消息很快被证实是假的。首先这位作者与彭加木从来没有过交集,彭加木的亲属的同事、朋友均不认识这位作者,而且此人连那家餐厅的名字都弄错了,可见只是为了博人眼球炮制的假新闻。

彭加木的失踪,是八十年代初全国人民都关心的事。关于彭加木的下落的推测,也是众说纷纭。每一种解释都有人相信,但更多的人都会质疑。为了解开这个谜底,人们进行过种种设想和推测,但却没有一种能够完全说服别人。这么多年来,关于彭加木的失踪,大致有着六、七种推测。

第一种是“病发说”。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彭加木在失踪时身患癌症,可能在他找水过程中,因病复发体力不支昏倒,被风沙埋没。但包括彭加木的家人在内,却反对这种说法。因为彭加木虽然身患癌症,但他已带癌生存了20年,加上他平时也很注意锻炼身体,怎么可能突然身体衰竭?

第二种推测是“沼泽说”,认为彭加木是被沼泽吞没了。但考察队员证明,当时的罗布泊已全部干涸,结成坚硬的盐壳,飞机都能在上面降落,人根本不可能陷进去。所以这一猜测是毫无道理的。

第三种推测是“掩埋说”,认为罗布泊附近分布着大量雅丹土包,这些土包受风的吹刮作用,经常发生崩坍。彭加木那天可能为了防晒或躲避风沙,到雅丹土包处藏身休整,被崩坍物掩埋。但是彭加木是非常了解雅丹土包危险性的科学家,平时考察队员接近这些土包,他都会制止,他自己更不可能去靠近这些雅丹土包。

第四种推测是“劫持说”,说彭加木是被敌特劫持或杀害了。但罗布泊荒无人烟,气温高达50℃多,如果特务来到这里等候的话,可能没等到彭加木,自己先要凉凉了,所以这种说法可能性并不大。

第五种推测是“叛逃”说。这种说法认为,彭加木在文革中曾受迫害,这次考察中,他借机“叛逃”了。这种说法,是对彭加木的侮辱。彭加木有很多出国机会,如果想叛逃,这都是好机会,但他都推掉了。何况他失踪时,文革已经结束,彭加木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怎么可能“叛逃”?

第六种推测是“外星人说”,说是神秘的“外星人”绑架了彭加木。还有人说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神秘的“双鱼玉佩”,这种玉佩能够把一个人复制成两个人,彭加木失踪便是与此有关。对于这种推测,只能说发明者脑洞若真大,这种滑稽而又违背科学的事,根本不足取信。

最能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彭加木有可能掉进北戈壁的土海里了。疏勒河道北侧的砾石戈壁滩,看上去是平的,其实是假的。以前那里有很多深沟,后来风吹来的细土把它填平了。那些细土就像面粉一样,是虚的,人踏上去,很容易便被埋进去。表面上看,那是一块盐碱地,上面还有一层干皮,但下面是虚的。不知道的人一踏上去,马上会掉进去。

彭加木魂归罗布泊,他的生命将永远与中国的西部,与大漠戈壁、雪山草原熔铸在一起,与科学事业熔铸在一起。

彭加木失踪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了,虽然人们没有找到他的遗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一定是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知道他在罗布泊遇难,这已足够了,至于到底能不能找到他的遗体,相比于他的奉献精神,倒显得不那么特别重要了。

有人说,彭加木是属于罗布泊的。我们没有找到他,但我们知道,他的英魂已与大漠戈壁、雪山草原熔铸在一起,与科学事业熔铸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