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1672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宋朝是一个可以和少数民族政权并存,但是却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都达到巅峰朝代。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了,宋朝文化鼎盛,那同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水平有多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朝文化水平达到了鼎盛,那些受宋朝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

一、宋朝少数民族文化水平有多高

1、少数民族参加礼部科举

宋朝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有蕃学。宋代在设置蕃学招收少数民族贵族子弟的同时,也同时会有推荐参加礼部科举的名额,鼓励蕃族学生经过学习参加科举考试。

宋政府将少数民族归顺者称之为 “归明人”。宣和五年,“归明人”就可以参加文举或者武举考试。比如宋神宗时期,诚州 (今湖南靖州) 一带的少数民族首领杨光僭归顺后主动要求建学。

另有自学儒家文化参加科举者,如广西宾州上林壮族人韦旻,则是参加过科举的文学家。再有就是仫佬族的融州人覃庆元,一家三代都是进士出身的官员,覃庆元景德进士,庆元子开宝进士,覃昌光佃子则是庆历进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少数民族民众会读说汉语言

东南地区的畲族,形成于宋代,其中不乏识汉字者。而当时甘肃武威一带的 “西凉蕃部,大部分是华人子孙,会汉言,也认识汉字。”

那些少数民族和汉人贸易互通,相互往来的时候也使用汉语,而且说汉语时没有任何特殊口音,穿上汉服以后,让人难以分辨。可见,少数民族的在宋代已经有了不同程度上的汉化水平。

3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少数民族除了通汉语,大部分还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即使不如汉语简便,仍然是一种少数民族内部交流和记事的方式

另外少数民族有高超的手工艺技术,如广西壮族善于纺织精美的服装面料,广西瑶族拥有高超的冶炼技术。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制作精美富含民族风格,品质甚至更胜中原一筹。以上种种表现说明少数民族在某些方面的文化水平很高,甚至不亚于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蕃学重新建立意义深远

由于开边,西北等地的蕃学重新建立,且范围与效果均超越熙宁,逐渐地有一些地方官员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始讲学,如南宋胡铨被谪海南吉阳军,“在崖日以训传经书为事,黎酋闻之,遣子入学”,这当然也属于少数民族学校

少数民族集中地区总共创办了各类学校、书院约 20所,在州县学中也大量招收少数民族贵族子弟为学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对少数民族地区起到了启蒙后进、传播文明的作用,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

、三次兴学浪潮

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日渐提高除了少数民族本民族文化富有生命力之外,离不开宋政府的大力扶持。宋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极为重视。

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边疆巩固、山区开发的需要,在多次兴学浪潮的推动下,还专门为少数民族设置了官办学校,蕃学蓬勃兴起。较前几个朝代而言,宋朝最为重视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并以朝廷的力量积极推进,掀起了几股兴学浪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第一次兴学浪潮,有远见的西北地方官提出创建藩学。

庆历年间,种世衡首先“在环州建学,令蕃官子弟入学

藩学建立最初的用意主要是与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建立一种亲密关系,为了维持少数民族友好关系、巩固边防。即使第一次办学的教育意义不太明显,也为后续的办学规模扩大奠定了基础。

2、第二次兴学浪潮,名副其实的蕃学

建立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熙宁五年,宋神宗下诏诏陕西置蕃学。和之前地方官自己创办藩学的意义有很大不同,朝廷下达的命令,意味着藩学建设从地方政府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西北边防各州军可以通过提出申请、获得朝廷批准并拨款、赐书和学田、分解额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第三次兴学浪潮

在朝廷的帮助下,“化外之地”实行郡县制,新设置由朝廷直接领导的安化县,随即建立官学:“安化县学,在县治西,宋熙宁间建。”,“藏书阁,在安化县学内,宋建。”

设置县学,县学里还有藏书楼(即图书馆)。安化时“邑之有学”,属于没有蕃学名称的蕃学,也即将少数民族教育完全纳入与内地同样的教学体系,更加正规先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蓬勃发展的宋文化达到历史高峰,同步的宋代少数民族文化水平也达到高峰。可以说,是“双赢”的局面。

宋朝统治者通过文化,来使少数民族知礼行礼,变得温和礼貌,而宋朝也安定了少数民族,使得武力征服成了不必要的事。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