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色关注,我在这里等你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窄门》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的代表作。
安德烈 纪德,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特、加谬视其为精神导师,思想影响几代人。
当自己不再束缚自己,终于拥有自由广阔的人生。
“窄门”出自于《圣经》,意为:窄门和窄路引向永生,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找到。
《窄门》借一个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写透幸福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幸福是来自于内心还是外界的定义?
看似简单的命题,相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当然幸福是来自于内心。不是外界的定义。
事实中,并非如此。
人们身不由己追求世俗定义的幸福。
多少人一生从事的工作是因为热爱而不是谋生的手段?
看过一个关于一对夫妻放弃都市的高薪生活,在乡村找栋小院过安稳悠闲田园居的日子。观者无不赞叹夫妻俩敢于追求内心定义幸福的勇气。
并未有多少人敢真如此放弃现实生活中稳定的工作,不菲的收入及世俗人们眼中的成功去追求内心定义的某种幸福。
财务自由时间自由者另当别论。并无多少人肯屈就单纯的生存需求,放弃房子、车子、孩子、票子。
多少人是因为爱对方,想和对方携手一生而走进婚姻?多少人是因为到了适婚年龄,本着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的原则,为了结婚去寻找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走进婚姻?
无疑前者幸福的概率远大于后者。
诸如此类,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让人们在人生的许多决择口选择外界定义的幸福。
人们知道亲情陪伴的可贵。又有多少人为了奋斗,为了给家人好生活,给孩子好教育,给老人好晚年,并未多少时间选择陪伴在家人身边。
错过孩子最需陪伴的成长期,老人最需陪伴的孤寂期。当一切皆成过往,悔之晚矣。
无所谓对错,只是人们在选择幸福时,常不被内心定义的幸福左右。外界定义的幸福常常支配人们舍弃内心定义的幸福。
明知内心定义幸福的可贵。但知易行难。
外界定义的幸福强大到可以左右人们对幸福定义的选择。
《窄门》写了一个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若只是一个爱情故事,绝难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神座。
故事里的男主杰罗姆认为和阿丽莎在一起是最大的幸福。而女主阿丽莎认为只有遵丛《圣经》的教义,才能找到真正的窄门。
两种幸福观的天差地别,把这段青梅竹马的的爱情推向了死亡。
人们所追求的幸福都只能来自于内心,只能听从内心的声音。
真正的幸福就是:只有你自己不再束缚自己,才能得到自由广阔的人生。
喜欢时光恰巧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订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