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开国功臣中,与刘邦关系最为亲密的,当属樊哙。刘邦还是乡里的无赖混混时,樊哙就与刘邦是好友了。后来刘邦起事,樊哙跟随刘邦左右,为他鞍前马后,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鸿门宴时,项羽想杀刘邦,樊哙听闻后,“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并对项羽说:“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然后就把项羽狂怼了一顿。可见樊哙对于主公刘邦的忠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刘邦而言,樊哙是一位可以交心的忠臣。英布造反时,刘邦身体患病,整日待在宫中闭门不出,臣子们连刘邦的面都见不上,但没一个人敢去打扰刘邦。只有樊哙,他带着群臣径直闯入宫中,一见刘邦竟然和一个宦官睡在一起,樊哙就痛哭道:“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史记》)

能说出这番话,足以证明樊哙并非是一位只会奉承上级的下属。像樊哙这样忠心耿耿,直言敢谏的将领,实属难得。论关系,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妹妹,所以他也算是刘邦的本家人。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刘邦都不至于对樊哙动手。可对于心狠手辣的刘邦来说,即便是樊哙的性命在皇权面前,也是半点都不重要。

说起来,刘邦要杀樊哙的原因并不复杂,只是有人在中间说了一句挑拨离间的话。讨伐完英布回京后,刘邦再一次病重,燕王卢绾趁机作乱,刘邦无力领兵,就让樊哙率军去平叛。樊哙前脚刚走,就有人对刘邦说樊哙与吕后勾结,准备趁刘邦百年后图谋不轨,现在樊哙领兵,不可不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理来说,樊哙在刘邦的心中是何等的重量,旁人的三言两语,不应该让刘邦起很大的反应。可是听完这番话,刘邦立刻变得急躁不安,心中也有了杀意。

为何?因为樊哙与吕后的关系。樊哙是吕后的妹夫,两人关系走的很近,而刘邦晚年时吕后擅权的行为惹得刘邦很不开心。所以与其说刘邦信以为真,还不如刘邦早有此意,他早就准备对樊哙动手了。

自古无情帝王家,陪伴自己戎马一生,从青年时就帮助自己的樊哙,刘邦说杀就杀。刘邦将陈平召来,与他商量计策。最后,刘邦让陈平去樊哙的军营中传诏,大将周勃则躲在车里,等樊哙一到,陈平和周勃就马上宣布诏书,将樊哙斩首,周勃接管樊哙的军队。为了放心,刘邦还特意嘱咐陈平务必将樊哙的首级带来,验明正身。

尽管这个计策主要是陈平出的,但刚和周勃离开京城,陈平就开始担心起来。陈平是刘邦最出色的谋士之一,一生中见过许多大风大浪,对刘邦的性格极为了解。陈平知道刘邦是一个喜欢卸磨杀驴的君主,如今自己看似是奉刘邦的命去杀樊哙,但一旦真杀了樊哙,刘邦到时候后悔或者有人算账,刘邦极有可能让自己来背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到这里,陈平愈发觉得背脊发凉,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又是刘邦的爱将,不能说杀就杀。犹豫间,陈平将担忧告知周勃,周勃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毕竟不去是抗命,去了又要得罪人,不管如何做都有风险。

还是陈平深谋远虑,思来想去,陈平决定两边都不得罪,一边拿着诏令去军营中,夺了樊哙的兵权,另一边又不杀樊哙,只把他押解回京城,至于杀或不杀,全由刘邦来决断。

主意一定,陈平和周勃立刻马不停蹄的来到樊哙的军营前。陈平一人出来,并故意不进军营,只在军营前筑了一座高台,以作为宣读诏书的地方。樊哙听手下说只有陈平一人前来,以为只是普通的诏书,所以一个人骑马前往。樊哙一到,周勃就从旁边埋伏好的地方出来了,他当即将樊哙押解到囚车中。

拿下樊哙后,陈平和周勃兵分两路,周勃去接管大军,陈平则带着樊哙回京。然而没等陈平回去,半路上就听到了皇帝病死的消息。

陈平是何等的心计,他一听皇帝病死,立刻认识到了如今朝廷的实权一定已为吕后一系所把持,作为吕后的妹夫,樊哙不能有半点闪失。

陈平庆幸自己没有立刻斩杀樊哙的同时,快马加鞭赶到长安。一到宫中,陈平就跪倒在刘邦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陈平还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这样轻易处置大臣,现在把樊哙押回来了。”

刘邦已死,陈平这话自然不是说给刘邦听的,真正的听众,是吕后。陈平的目的,在于向吕后表忠心。以吕后的狠辣程度,若是陈平真的将樊哙给斩了,恐怕他的性命也难保。陈平能够在刘邦和吕后两个人手中活下来,依靠的正是他高超的政治智慧。

参考资料: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