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1706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明代的皇权高度集中,这就使得明代科举制与前代相比,具有更为突出的皇权性特征。在特殊的背景下,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史,就是皇权巩固与扩张取士权的历史。

从科举制运行的层面看,明代皇帝为了向世人展现重视人才的态度,不仅亲自担任科举制主考官,还为科举制的各个环节制定了隆重且等级分明的仪制,并亲自主持科举制的重要典礼,翰林无疑是科举制运行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明代皇权发展史上看,为保证皇权对取士的绝对权威性,翰林极为重视对科举制的掌控

为了保证科举制所取之士符合心意,翰林掌握了科举制策题的制题权。为了保证科举制的公正性,翰林制定了严格的阅卷规则,并采用了读卷官回避制度

翰林亲自主持科举制,选定一甲,并授予新科进士们功名,淡化了考生与读卷官之间的恩遇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翰林政治素养普遍较高,因取士关乎国家政治的命脉,极少放松对科举制的把控。通过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来维护专制主义中央统治。本文将从科举制发展的过程产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明朝科举制沿革

1、洪武至宣德: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

明初科举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朱元璋通过农民起义夺得政权后,国家荒芜待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官员的数量明显紧缺,官僚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官缺。故而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官僚队伍成为明代建国之初政治建设的一大要务。

朱元璋是社会底层出身,这段人生经历使得太祖认识到了取士的重要性。而科举制因其特殊性,满足了任人唯贤这一要求。

在这个趋势下,科举制也越来越为翰林与士人所看重。至仁宣时期,明代科举制的各项程序已经定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正统至正德:科举制的稳定与巩固

仁宣以来,王朝统治趋于稳定,翰林的职责由开创转为守成。自英宗起,翰林们虽然不如明初翰林励精图治,但都继续按照既定框架举行科举制,选拔人才,科举制制度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明代中期,随着荐举制的没落,科举制在生源数量与录取人数上具有明显优势,已经在所有取士途径中占据主导地位

宣德以后,科举作为全国性的考试,已经成为官员入仕的“正途”,士人多通过参加科举实现入仕的目的,翰林对科举制也越来越重视

在此背景下,翰林在任用官员时,从明初的不拘资格,多种渠道参错互用,开始转向出身这一方面。从而导致翰林对于人才的选拔要求变得多元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明代科举制对皇权政治的意义

1、 吸纳政治人才

明代实施科举制取士,对于没有出身背景的寒门来说,是实现人生抱负,进入上流社会的最好途径。

而科举制就是最好的方式,因此,每次的科举考试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种社会的期盼中,明代掀起了一股勤学之风,士人们纷纷以考取功名为目标,孜孜以求,刻苦读书,以求得取得优秀成绩,从而实现人生抱负,为国尽忠,踏入上流社会,改变命运

科举制为考生提供了实现政治抱负阶层跨越的有效途径。正是通过科举制,朝廷网罗了大批忠君爱国的官员体系,来维护和稳定统治。

科举制的三年一举,使得核心官员群体不断更新血液为国家、为朝堂正常有序的运行提供内生动力,以保统治者的长久统治。

明代通过用科举制取士的方式,激励了全国士人参加科举,使朝廷能够不断的吸纳政治人才,进而维护中央的稳定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收揽取士大权

通过科举制,翰林将新科进士们变为“天子门生”。这样,翰林在承担选拔人才的同时,又可以向皇帝表明忠心,进献人才。

通过科举制这一途径,翰林成为皇帝与进士之间的桥梁,既通过选拔人才改变了进士的命运,又可以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从而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可见,翰林在科举制过程中,通过“亲行之”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削弱了科举制考生与读卷官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

通过这种选拔方式,翰林一方面对进士产生知遇之恩,又巩固了与当朝大臣和天子的政治从属关系,对于维护中央统治,加强皇权,产生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举制度的发展轨迹,往往与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轨迹相吻合,科举制在明代的发展趋势,亦与皇权强化的发展需求相关联

明代的君主专制在我国古代发展到了鼎峰时期,这就要求各种规章制度必须服务于皇权,为加强皇权而制定并履行。

科举制在明朝的发展就是加强中央集权过程的体现,这对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的根基,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明英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