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六月,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驰援锦州,揭开了松锦大战的序幕。经过数个月的激战,到1642年四月,这场战争以明朝的惨败而结束。经此一战,明朝的国力严重受损,“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可是,清太宗皇太极却没有利用这个机会,率兵杀入关内,一举夺取天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松锦之战,实力受损。这场松锦之战是明朝、清朝之间规模最大的决战,双方都投入了十几万大军。明朝的十三万大军是明朝最精锐的边防部队,所以清军虽然最终取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为了对付这支强大的明军,皇太极不顾疾病,亲临前线指挥,与此同时还发布“总动员令”,投入了几乎所有能动员的兵力。

第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明朝虽然在松锦之战中遭到惨败,但毕竟地大物博,所以家底比较厚实。崇祯帝迅速抽调兵马,在关内、关外设置了四个总督、六个巡抚、八个总兵,到1642年年底已经集结了三十九万五千人。虽然这些军队都是临时抽调的,战斗不强,但毕竟占据着数量的优势,清军攻破山海关并非易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爱妃病死,重病缠身。松锦大战期间,皇太极得到噩耗,他最喜欢的宸妃病重,他急忙返回沈阳,但还是晚到了一步。皇太极非常悲痛,痛哭流涕,一度昏迷了过去。皇太极的身体本来就不好,鼻子经常流血不止,再加上宸妃之死,对他的打击很大。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身体状况会影响未来的事业,“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

第三,联合义军,渔翁得利。1642年十月,皇太极派阿巴泰领兵十万入关,此行的目的不是灭亡明朝,而是深入內地,劫掠人口、物资,来削弱明朝的国力,同时,皇太极也意识到了明朝国内的起义军,他一再叮嘱阿巴泰,如果遇到义军一定要好言抚慰,与他们交好,来共同对付明朝。实际上,皇太极是想坐收渔翁之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灭明策略,如砍大树。早在1629年,皇太极亲率十余万大军直抵北京城下,在永定门之战中,一举歼灭了四万明军。当时,诸将纷纷主动请战,要攻打明朝的都城北京,可是皇太极却拒绝了。因为在皇太极看来,明朝犹如参天大树,想要速亡明朝并不现实。为此,皇太极提出了著名的“砍大树”策略。

“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扑”。此后,皇太极接二连三派军队入关劫掠,目的不是灭掉明朝,而是通过劫掠,来削弱明朝。比如说1636年。阿济格领兵入关,“五十六战皆捷,俘人畜十余万”; 1639年,多尔衮入关,俘获人畜46万、白银97万两。1642年,阿巴泰入关,俘虏人畜36万、白银225万两。

参考资料:1.《明史》;2.《明清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