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圣

我浙江人,因为对小时候家乡江河里面鱼虾之多还是有印象的,所以确实问过父母闹饥荒肚子饿为什么吃糠也不吃鱼虾,而且我父亲祖籍还在海边,祖辈算半个渔民,就是也种田,不只靠下海打鱼的那种,说这个就是解释下我父亲应该对水产,包括鱼虾螃蟹能吃这一点是很清楚的知道的。

我父母说,因为腥气大,那些鱼虾如果没有酱油黄酒葱姜蒜之类重味的东西去腥,很难吃下去的(尤其是我父亲,习惯了吃海鱼,到现在还觉得河鱼腥气大,除了少数几种外几乎不吃河鱼)。而且就算能吃,只吃那个不吃饭人也受不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小时候爷爷去耕田,干田里没水,让我提个篓子跟在犁后面捡泥鳅,鳝鱼。一块田一亩左右,搞下来半篓子泥鳅鳝鱼,不过大部分被犁断了。最快乐的就是因给水稻浇水,水溏被抽干后,拿个小网下水摸鱼了。再就是下雨,水田放水处下网,那时不懂,只晓得要鱼,鲫鱼,黑鱼,翘嘴白鱼。

网到的泥鳅,鳝鱼,龙虾,本地白色透明虾,我们叫它早虾,还有刺泥鳅,背上长刺像泥鳅的东西,早虾,刺泥鳅现在基本看不到,听说那玩意对水质要求很高,搞到这些东西还有其他不知名的小鱼直接扔掉,那会小龙虾真的多,主要不会吃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小时候天天吃红薯,我爷爷经常吃米糠。我还吃过苞米粒,地里面的红苕。没有油盐的鱼虾根本吃不下去,比米糠都难吃。所以闹饥荒那几年我们这边的人也没饭吃,就主要靠吃糠,糠这个东西,就是水稻的稻壳,打碎了以后,一般用来喂鸡鸭猪鹅的。这东西人吃了能填肚子,但是跟橡子面一样的毛病:吃了容易拉不出来,小时候听多了大人诉说当年拉不出来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抓鱼虾的概念就是菜,主食还是米饭,加上没有油盐调味,那个年代的人是吃不下的,因为河鲜有腥味。现在的人不同,认为那是野味特有的味道反倒物以稀为贵了,因为各种食物已经变味,饲料添加,化学调味,人们的味觉已经改变,变得重口味,所以那一点点腥味不足挂齿。反观那个年代的人食物天然味觉非常灵敏,所以一点点腥味都不是太能接受的,更别说当成主食。

现在我们经常吃米粉,面条主食,我爸跟我说,他们当年这些东西买来就是为了汤里有一点油,煮青菜可以有点油水一家人可以吃点荤腥,我是不能理解本来就是主食,到那个年代变成了菜。很多人说那个年代压力小,各种矫揉造作想回归那个年代,但经历过的人我问过很多,基本就是说现在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闹饥荒,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吃树皮,准确地说是吃树的形成层,形成层中含有大量糖分(碳水),但树干中的形成层比例是很少的(形成层包裹在木质部外面,面积很小),大部分形成层集中在树根中,而不管是剖开树皮还是挖出深埋的树根,都是相当沉重的体力劳动。此外还要把形成层剥离后碾碎,才有比较好的食用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树皮都吃不到,那就吃观音土。虽然观音土没营养,但啥也不吃就这么饿着,长期的空腹感会摧垮人的意志,使人失去生的希望,这是一种“不需要上吊绳的自杀”。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火灾中虽然尸体会被烧焦,但主要致死原因不是火焰,而是先到一步的烟气。

闹饥荒时很多人不是直接死于饥饿,而是先一步死于饥饿带来的绝望,这也许可以解释观音土吊命的说法:它不能让你活得更久,但能让你不死那么快。

吃土和菜叶是可以缓解胃部不适的,且菜叶还有营养的。人的饥饿感还和血糖有关。血糖过低就算胃是满的大脑还是会有饥饿感,但至少吃了土胃不会难受。没有体验过几天没吃饭的感觉,但饥荒时人都会难受到去吃观音土,想必一定极其难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观音土后会有饱腹感,可以让人把真正能消化的东西留得时间更长,慢慢吃。也就是,如果野菜草根按照最低量去吃,维持在饿死的边缘的话,可能能吃一个月;但是因为实在太饿,可能三天就吃光了,就算有理智,抗不过严重的饥饿感可能也只能吃半个月,这样到月底就饿死了。

人在饿疯了的时候其实是没有理智可言的,但观音土提供饱腹感,吃的人就能有一定的自制力,把最后一点食物留到,不吃就真的饿死了的时候再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