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为什么会不自信?

一个人孩提时代不自信,父母要负大部分责任,而一个人成年之后没办法找到自信的立足点,自己要负全责。

这里面有一个相关联,童年时被塑造的性格,是直接影响成年时的性格特点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岁定八十。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这份改变需要父母的帮助,他还没有能力去找到属于自己自信的支撑点。

而对于已经成年的人来说,这份改变需要自身愿意挖掘不自信的根,然后解开那个结。这就需要进行追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期主要还是解决孩子不自信甚至自卑的问题。如果你的孩子现在不自信,那么就要追溯回他所经历的两段关系模式中。

第一段是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模式。

第二段是在学校(集体)中的关系模式。

孩子的自信是怎么来的呢?

从他来。在心理学上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评价系统,是内在评价系统,又叫自信力,是外在评价系统,又叫他信力。

信中

如果他信力压倒了自信力,那么就会产生不自信或者自卑的状态。因分享整容经历而走红的日本女孩ikiri就是这样的例子。

Ikiri花费了超过100万,从16岁开始就进行多次整容,虽然说士为知己者作死,女为悦己者整容,但ikiri整容的原因,并不是为吸引异性,而仅仅是她父亲的充满恶意的一句评价:“你的长相会给别人带来不幸”。

孩子的自信,就是这两个系统相互交织而来的,最先是从外在评价系统开始,一旦这个外在评价系统比较低,那么孩子会更容易陷入自卑中,并且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积攒。

一个婴儿在母胎的时候,是十分自恋的(即内在评价系统压倒一切)因为在子宫里只有他自己,那个狭小的空间里面他就是主宰。

带着这份自恋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与现实中的无助之间相互的冲击,让他很快陷入自卑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此时,父母能及时响应他的需求,他就能从父母的响应中形成最初的自信。

这也就是为什么“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训练出来的孩子,总是伴随着自卑或者狂躁的原因。

发明哭声免疫训练的华生,那个作为研究对象的婴儿在6岁的时候就不幸离世了。如果你在孩子尚未形成自信的时期就对他使用这些方法,那无异于谋杀。

影响孩子自信的第二个关键时期,是2~3岁的时候,他们开始能全面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同时心理也在不断发展,只是还没成型。

用“镜像效应”来概括这个阶段再合适不过了,这个时期的孩子以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为镜,母亲是什么样的性格,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基础。如果此时期母亲的性格呈自卑状态,那么孩子也同样会以此为模板塑造自己。

这一点家长是可以回想一下的,孩子现在的性格,从孩子2~3岁时期的主要抚养人的性格是可以找到很多共同点。

而另一个方面则是当他们在与周边环境相处、认识自己能力遇到挫折时,没有得到支持和引导,一样容易陷入自卑中。

这包括了两种,一种是没有给及时的安慰和再来一次的机会,另一种是打击。

IKIRI在家庭中是没有感受到支持的,没有人告诉她样貌的美丑根本不是她的责任,童年时她因眼皮不好看而遭同学耻笑,家里也没有人安慰她,甚至根本不知道这回事。而父亲的话就是打击了。

去年一个初中生在学校遭母亲扇耳光而跳楼,还有因母亲的责骂而跳桥的事件仍然历历在目。

这些孩子并不是抗压能力差,而是根本就没有抗压能力,抗压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信心。

到3岁左右,孩子就要进入学校的群体生活中,新的重要他人出现了。

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孩子会很听老师的话,其本质就是获得老师的认同,从老师的外在评价中,内化为自信心。

这里面还有一些特例,某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很自卑,但在老师面前则完全相反。

其实质,就是孩子的表现得不到父母的认同,但是她可以在一个对她零认知的重要他人面前,通过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来重塑自己的信心,并且这个重要他人,给了她正面的评价。

我接触过一个孩子,他在各个方面表现都非常好,但是很暴躁,不能接受一丁点的指责,否则就会有肢体攻击。

无论他做得多好,他的父母总是会打击他,表达出“还不够,没什么了不起”的意思。父母认为这是对孩子的挫折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孩子唯独对着老师的批评不会有过激反应。因为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不带个人色彩的就事论事,不会打击他的自信心。

当然,学校中还有同学的存在,此前的实例中,顾女士的孩子因为语言发育迟缓,在学校融入不了群体而感到自卑,拒绝上学。

一个不自信的人很难感到幸福,因为他无法感受到自己真实的存在,也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而是习惯于从外在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但外在难免让自己失望。

所以,父母有责任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起对自己的信任。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首当其冲的,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什么叫无条件的爱呢?

在电影《新警察故事》里,阿祖的父亲是警界一哥,但啊祖却是一个为非作歹的悍匪,父亲总是认为阿祖丢他的脸,一事无成是一个废物。

父亲爱啊祖吗?答案是肯定的,否则不会一次次给犯事的阿祖擦屁股,从阿祖被击倒在他面前时他跪下来悔恨痛哭的那一刻就知道。

对啊祖只是恨其不争,这也是多数把孩子逼到自卑的父母的借口。

且不说父母是否高要求,这种条件交换式的爱,让孩子对父母是否真正爱自己产生一种怀疑,或者说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让父母爱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当孩子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思想的时候,家长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拿什么来证明我爱你,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难题了。

而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即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父母都爱孩子,都肯定孩子存在的价值,都从内心深处接纳孩子,那么孩子才会接纳和喜欢他自己,一个爱自己的人才会真正的自信,这和是否优秀无关。

如果一个表面看起来很优秀的孩子总是达不到父母的高要求,无法让父母和自己满意,那么他的内心依然会自卑。但一个表面看起来不怎么优秀的孩子,如果在父母那里得到了欣赏和肯定,那么他也会是个自信的孩子。

用欣赏教育代替挫折教育

批评教育会压抑孩子和父母交流的欲望、自由表达的欲望以及尝试和创造的欲望,这样的孩子不但无法实现与父母之间真正的亲密,还可能走向叛逆。前文所述中那个暴躁的孩子,他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的原因,恰在于此。

中国式父母,尤其是父亲,对孩子的感情大都是内敛的,也希望孩子能胜不骄败不馁,从与父母相处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对中国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奢侈品。

所以,请学会欣赏你的现实孩子,他身上必然有闪光点的存在,发自内心地去欣赏那个来自于你,但又不属于你的孩子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会孩子看清事实

在家庭里面可以欣赏孩子,但在家庭以外,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欣赏他,有些人会歪曲事实来打击孩子。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看清事实,厘清责任。

淅姐刚刚掉牙的时候会感到自卑,一向爱美的她被自己丑哭了,那几个小时里也不愿意笑了。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告诉她掉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即便有人嘲笑她,那也不过是那个人没素质。

还例如在广州市的一名小学生明明(化名)作业没写完,遭到老师严厉批评后留下遗书跳楼。老师当众撕烂了他的语文课本。而如果当时他的父母能帮助他看清事实,也就不会有轻生的事情发生。

孩子没做作业,这是不遵守规则,理应被批评,但没有人告诉他,老师撕烂学生语文课本的事情一样是错误的,一样违反了管理规则。

好了,今天关于“培养自信的孩子”的内容就这里了,如果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还请不吝点赞转发。我是淅淅爸,每天分享育儿知识,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