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们的民族乐器二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那一首耳熟能详又经典至极的曲子——《二泉映月》。但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这个曲子背后的作者,只知道这首曲子听起来很感人很悲伤很触动。其实作者的名字在很多人听来并不陌生,他就是民国时期有名的音乐家——阿炳,很多人更喜欢叫他,瞎子阿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世之谜

阿炳的出生在当时并不光彩,当然,放到现在也是,他的母亲是寡妇,父亲则是个道士。可以见得,在当时阿炳还有阿炳的母亲遭受了多大的偏见和怎样不堪的社会舆论。直到阿炳4岁时,他的母亲实在是无能为力,只能用结束生命来对抗这个世界的偏见和歧视。可怜了小小的阿炳,从此便失去了母亲,后来被寄养在同族婶母的家中。而他心中那片隐秘的角落,想来从这时起就被封锁住了。这时的他还一直以为自己根本没有父亲。

当阿炳8岁时,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大道士华清和认他做徒弟,将他带回道观,从此,阿炳便开始了他在道观的生活。从那时开始,他就一直很感激他的师父,也许,在师父的长久陪伴和教导下,阿炳已经将他当作自己的亲生父亲看待了。

但是当阿炳到了21岁,师父在弥留之际时,说是要将当年阿炳的身世之谜说出来。阿炳满怀期待,却怎么也没想到,师父会说自己就是他的亲生父亲,阿炳顿时感觉心里的那片天,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父亲从未出现过,那么阿炳也就不会对父亲有什么多余的想法,只会觉得是个去世多年的人而已,但现如今,他知道了师父其实就是他的父亲,那便大不一样了。他会想,母亲的悲惨结局,他童年的悲惨经历,都是因为当时父亲的无所作为而致。

他不仅没有为当年的事有所弥补,还心安理得地当了他这么多年的师父,享受着他对他无比的尊敬与崇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父亲却是以师父的名义一直在帮助他,培养他,以另一种形式在弥补他,可显然,阿炳是不会轻易就接受这个说辞的。

艺术之路

被亲生父亲认作徒弟带回道观的阿炳,读过三年私塾,随后,华清和也许是因为发现了阿炳的音乐天赋,也许是因为想要阿炳子承父业,让他以后能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本领,便开始教导阿炳学习各色的乐器,要求还很是严格。鼓、笛、二胡、琵琶等这些阿炳都有涉猎。

在学笛时,华清和会要求他在风口吹,而且会在笛尾挂上重物来锻炼臂力,后来学二胡时,阿炳更为刻苦,日积月累下,琴弦上留有很厚的血痕,手指上也磨起了很厚的茧,后来,正是因为他多年的刻苦练习,阿炳演奏时所用的二胡外弦,比起其他人的二胡外弦都要粗的多。

在阿炳学习音乐的第五年,他开始正式参加道教的音乐演奏,当时因为年轻,嗓音又好听,生得一副好样貌的他,被称为“小天师”。当时的他,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光明,在这近十年对音乐的刻苦学习,让阿炳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更是对他日后在音乐上的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当时饱经世道苦难的阿炳,在回到无锡后,开始收集整理收集音乐素材,尝试乐曲创作,著名曲目《二泉映月》便是其中之一。

《二泉映月》原来在未命名时,被邻居称为《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的建议下,阿炳将它正式命名为《二泉映月》,而曲谱也是在那个时候才定下。

阿炳这一生总共只留下了六首曲子,但曲曲经典,除了《二泉映月》这一首家喻户晓的曲子以外,还有《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这五首曲子留存,而这些,都成为了人类音乐艺术发展史上最宝贵的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阿炳最后一次登台演出时,观众们强烈要求他弹一曲《二泉映月》,但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再允许他弹二胡了,可他依然坚持着一个信念——给无锡的乡亲们拉琴,拉死也甘心。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即使生活窘迫,命途坎坷,也磨灭不了阿炳对于音乐的热爱,那是他这一生,做过的最值得让自己骄傲的事情了。

感情生活

在阿炳的父亲华清和去世后,他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当上了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之后,阿炳便开始了无所节制,迷乱,消沉的生活,吃喝嫖赌无一不沾,甚至在妓女的撺掇下,开始吸食鸦片。直到他不幸染上梅毒,又双目失明,失去了道观对他的支持,流落街头,这荒唐的生活才算是被迫停止。

族里的人曾好心为他安排了一个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的起居,阿炳与她结了婚。可是,没过几年,阿炳又与一名叫作催弟的寡妇同居了。在日军侵占无锡后,他们几经辗转,回到偏远的老家去避难。可惜,好景不长,民国36年时,阿炳肺病发作,从此对于上街卖艺一事有心而无力,只能在家休养,以给别人修胡琴挣钱为生。1950年,阿炳病逝,享年57岁。

结语

总的来说,阿炳的一生是混乱而荒诞的,如同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一般。但同样,《二泉映月》可能就不会被创作出来了,像这种曲子,往往是作曲人经历了许多的事情,历经岁月沉淀后才能完成的佳作,是作曲人自己人生的一个感叹概括。阿炳既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

本文由史书云海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