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这件事儿上,六合在南京的存在感贼强。

腰肚面、活珠子、猪头肉、蟹黄汤包、盐水鹅、盆牛脯、新集鸡汤……这些风靡南京的美食,其实都是正儿八经的六合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去吃”这件事儿上,大多数江南边的南京人却终其一生都去不了六合几次

所以,地铁S8的那一头,大抵是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想去又怕远的美食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寻了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小资在地铁里往返共计颠簸181分钟,体验了一把站在南京食物链顶层的感受……

这仨小时的路,赶得可太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是吃了一趟“六合”,其实只是逛了一圈雄州,管中窥豹地打卡了一轮这里的口碑好店。

吃完不禁感叹——六合人也太太太太太太会吃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趟觅食之旅的第一站是朝天街街口的马林浮桥特色面馆

面馆门头挺窄,但着实好找,一条街上的面馆就属它人气昌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资到店时间是饭点前夕的10点,依旧需要等位拿号,整个店里充满了面条的热气。

等待20分钟有余,终于吃上心心念念的腰肚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合的面馆爱用方而宽的切面,吃口弹韧,却不是南京人熟悉的粗线条戗面,更有一分细腻的韵味。

再尝腰肚——腰花薄又嫩,肚片韧性十足,保留了内脏特有香味的同时,没有一丝异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伴随炖煮,腰肚的鲜香、面条的面香融入到汤头之中,到了略发奶白的境地。舀起一勺送入口中,醇厚的鲜味就这样顺滑地从舌尖溜向喉底。

舒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泰山路,老窝面条是此地最牛逼的面馆——有多牛逼?瞧瞧门口这一大群等面吃的六合人便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合人吃面无辣不欢,从老窝面条柜台端出来的一碗碗面条尽皆飘着一层明艳惹眼的红油。

这红油倒是和南京人常吃的油辣子不同,辣味温顺,重在后劲,吃完背心冒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起一筷子面条嗦入口中,辣意和鲜香共同叫人味蕾振奋,配面的肉圆和腰肚都饱含着肉香

一筷子接一筷子——大家伙坐下来吃面,谁还管这用餐环境的拘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蟹黄汤包,六合美食的压卷之作。

而在这个蟹香飘荡的十月,我们造访雄州两大汤包圣地——常四汤包&沈师傅汤包,甚至都吃不到普通款的汤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资实在太爱沈师傅的蟹黄汤包了!!!

作价8元一只的汤包,下口之前只觉昂贵,吃完之后只觉值得!瞧瞧这金黄油亮的汤汁,一只汤包就能流出了满满三大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着一两滴醋,轻啜一口,直击灵魂的鲜味立刻侵袭上来,在口中萦绕不散。皮冻的醇厚让略显尖锐的蟹味有了依托,融合陈醋的微酸后达成了滋味的大和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馅的猪肉混合了蟹肉,却依然紧实地团在一起,一丝腥味也无。伴着微厚的皮子咀嚼,只觉得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四汤包则是六合老店,总店在文昌街开了多年,伴随了两代雄州人成长。

蟹黄汤包同样是8元一只,但滋味略逊于沈师傅的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起来,虽然常四家的汤包皮更为凝实,蟹香味更加突出,但卤汁略有些少,回味中隐然有一点点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南京城鸭子一家独大不同,六合的卤味江湖,是猪头肉、盐水鹅的天下。

什么,你说盆牛脯、活珠子?满大街看不着几家店,那不是六合人买来请客or送人的东西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六高对面,我们走过了弯弯绕绕的六合老巷,终于发现了这家本地人交口称赞的滕记猪头肉

上午11点,猪头肉、猪口条、猪蹄等硬货居然早早卖光了!空空荡荡的橱柜里仅剩猪耳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午两点半,小资再度卡着点来买刚出锅的猪头肉,早已有附近居民循着香来排队。

南京城那么多做成棕色“正宗六合猪头肉”,在滕老板眼中都是异端。在他的记忆中,香透透的清水盐卤浸出来的猪头肉,才是熟悉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卤到酥软的猪头肉和猪耳朵,咸淡正巧,肥瘦相和,空口吃已经十分美味。拌上红油、香菜、花生米、香醋,下饭指数满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合满大街都是的咸水鹅,则是另一道硬菜。只是受欢迎程度就像是南京城的盐水鸭——大家都熟悉,但更爱烤鸭(猪头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徜徉六合街头,你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里的不紧不慢,轻松佛系

即便在六合最繁华的雄州,街道也不算宽,更是极少拥堵。就连披着红皮的公交车,感觉都跑得不疾不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路边偶尔还能看见仍在发挥功能的老井,有阿婆端着水桶和盆前来,就着秋日的清风浣洗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街边的许多小铺子里坐着已然退休的大爷大妈,操持着诸多在南京城几乎绝迹的老行当——配钥匙、缝纫、补自行车胎……生意一般,重在清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六合的母亲河滁河侧畔,我遇见了一对乐得自在的老夫妇。大爷撑起鱼竿有意一甩,引得旁边正在洗鞋子的老伴一阵笑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拐进县府街、大官巷的老街道,恍然有来到老城南的感觉。老旧的街巷里是满满的熟悉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横交错的电线,将巷子里本就狭窄的天空割地更加分裂。街两边的门面房闭着卷帘门,阴影里是阿姨聊天、孩童嬉闹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县府街深处,则是已然年逾80岁的老浴室。从民国时矗立至今,它仍是附近居民的日常澡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逛吃一天,只不过是在六合雄州走过了两三条街道,但摸摸肚皮,我们确实已经心满意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片里市中心颇为遥远的土地,既有着南京城的美味基因,又有着令人艳羡的独到美味,生活节奏不骄不躁,市井的味道有迹可循。

六合,当真是百闻不如一吃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来源:南京小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