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火星探测的高潮年份,7月23日中午12时41分,我国自主发射的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顺利升空。在任务发射后的第二天——7月24日下午14:30,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由四川科技馆、美科新未来学院、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出发,去火星!”主题沙龙讲座在四川科技馆1楼航空航天展厅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题讲座嘉宾是电子科大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副主任、国星宇航联合创始人王珑博士以及四川大学中国科幻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科普作协科幻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姜振宇博士,两位分别来自“科技”和“科幻”领域的博士为现场观众带来精彩的对谈。

王珑博士从知识科普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现场观众们解答了天问一号的发射背景、技术难点以及深层意义;姜振宇博士从科幻文艺作品(包括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等)出发,谈了科幻文学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影响和启发;两位嘉宾还就未来人类移民火星、探索外太空展开了符合逻辑的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悉,现场很大一部分很多观众是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到了此次天问一号的发射情况,并对航空航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互动环节,现场观众踊跃地向嘉宾提出了各种疑问,比如人类距离登陆火星还有多远?火星能否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还有“火星上能种土豆吗”这类令人捧腹的问题,两位嘉宾都一一作出了解答。

记者注意到,现场还来了很多对太空探索感兴趣的小朋友。此次火星科普讲座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探索太空的好奇种子,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孩子会因为这份好奇加入到科学队伍中来,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虽然2020是命运多舛的一年,但何其幸运的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仍然愿意仰望星空。从2300年前,屈原写下《天问》、400年前伽利略爬上屋顶寻找看不见的星体时,人类的宇宙探索之门就已开启。地球、月球、火星、外太空,我们的步伐越走越远,我们需要有这种精神,这种让全人类共同欢呼、为之沸腾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悉,此次活动除了在现场开展之外,还在直播地球APP、科幻世界B站直播间同步播出,线上共有超过10万名观众观看,掀起了一波普通民众对太空探索的热潮。正如马斯克所说:清晨醒来,想到未来会更好,就是航天文明的全部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