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一个话题特别火“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

正好这个问题,我前几年见证了自媒体和网络的变化,也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而且当时还写了一点文章,谈论的重点就是高考只是为你的人生提供了一种可能,高考并不代表高薪。

可惜那个时候刚开始码字阅读量并不很高,或者有些人选择性忽视,这一点是因为个体精神结构的原因。

最近这几年是一个断层的时代,可惜很多人还没转变过来。一直觉得读书等同于财富,当然对于当事人来说,在他的认知能力和范围内,大学还是一种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很残酷的是,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或者城市人来说,大学不再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读大学,对于农村老百姓和底层人民才是最具有性价比的事情。

那些指望大学改变命运的中产阶级,应该能意识到这一点。想明白后,正好借助这个话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谈谈自己的体悟,万一能帮到大家呢。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无论从改革开放后那些致富的人还是靠互联网致富崛起的人,无不是靠着历史的机遇。

前年,听到一个自主创业的老板朋友感慨道,如果现在让他去应聘公司,简历都递不进去。如今手底下全是搞研究的大学生在帮他做事情,话语中不是优越感,而是感慨。

而且以他的见识和能力,如果不是提前很早进入了这家公司学习业务,大概率也就是个普通白领。

但就是因为加入公司早,跟着老板混,那个时候吃苦耐劳,一路下来经验的积累加上行业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自己不具备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可以招到一大批研究生搞研究。

自己利用自己的优势路子和经验可以拓展业务,这个经验和技能就是作为一个老板的技能,而不是业务技能。老板的能力也是需要磨练锻炼的,他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我身边的一个熟人,是一对小夫妻。现在也是靠着给打工作做广告牌生存,我们经常在一起吃饭,谈及早年的经历也是一把心酸一把泪,那个时候丈夫跟着这个做广告牌的小老板手底下干活,那几年小老板经营不善,年纪也大了,不干了,当时这对夫妻也好久没发出工资,当时的小老板就把这个广告店留给了他们。

没办法,小夫妻两个硬着头皮接了下来,起早贪黑的跑,有时候个客户的小事,夫妻两个人忙到深夜也得赶制出来,渐渐地后来攀上了一个大厂的业务。一年也能赚个30-40万。每每提及此事,小夫妻两个都感叹,恍如隔世。

回到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找工作还是趋向于确定性的大公司,大公司稳定性高啊,有些小公司虽然看起来也有潜力,但是你敢去赌吗?能敢去赌的人毕竟是少数,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机会获得与风险对等的财富,大多数人还是期望能够有一个确定性的未来,这是人性使然。

每每回忆往事,我们都说错过了机会,但真的是错过了吗?我承认,如果让我再做一次选择,我还是趋向于稳定的大公司或者事业单位。并不存在所谓的错过,而是自己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性格。

我认识的人当中也有错过前期的小公司,后来上市的。我认识的这个当时加入公司的时候就几个人,大家以为他发了,但是呢?加入两年觉得受不了小公司的勾心斗角和氛围辞职进入别的公司了。

所以,成功不是单一维度的学习好就可以的,而是性格、努力、机遇、资源、运气等综合性的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是一个组织,根据市场的需求把所需要的人集合起来,每人负责一个区域,也就是说你的工作是确定的,你的目标和努力之间是有确定的结果验证。

但是老板做事情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和未来。我们的大多数期望能获得丰厚的财富的同时,也期望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对于几年看不到成果的努力,我想大多数人是没有去坚持的,能坚持并能看到未来的是少数。

所有大部分人的工作就是在做一个确定的事情,一个有着具体操作的事情,那这样的事情的价值是在市场上是很容易买得到的,大学的培养和建立发展,这几年的扩招正是基于工业化基础上的工业化人才,大多数高校和专业并不是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

也就是说你的苦读与财富的创造之间并无很强的直接联系。大学读的专业是一种确定性的符合工业化水准的确定性的技能。

但是读书与不读书或大学的区别在哪里呢?那就是在哪个层面上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区别。

如果你没读过书,你的眼界和能力限制下的生存圈子大概率只是掌握一些低端的机会,比如卖菜修车开个饭店。如果你读了本科,可能就发现了一些高端的机会,比如去搞个小软件开发或者新媒体公司,或者做个教育培训等。如果你博士毕业,有点研究能力,你就继续可以研究一些更加高端的,成为技术骨干。比如化学博士,面膜的成分并不高深,你就可以搞个研发,组建团队开始面膜。进入了相应的圈子并不代表你就可以出头,谁也说不准,在每个圈层都有一些突变的事情和人物出现。有些学历高并不代表你的综合能力高,商业与学习之间本不就是一个等价的概念。只是在一定的层次上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圈层的可能性。

十年寒窗与发财的关系

大学只是你进入某个行业的一个门槛而已,仅仅是通行证。事实上,在更高的圈子玩,十年寒窗只是一个下限。

也就是说,你考上了大学,甚至985,以及美国名校,都代表你在相应的层次上可以玩一些游戏了。至于能不能玩好,能不能向上突破,没人能告诉你,这就是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靠的就是各自的基于自身能力范围和眼界范围内的进化和努力,当然运气的成分与机遇占很大一部分。

比如,拿我们大家都有亲身经验的职场来说,能不能取得高的成就,跟很多元素有关,比如情商,会不会说话,责任心,工作积极不积极,是不是跟了个好领导和人生导师等等,这些都是人生不确定的机遇。

如果你责任心强,口才了得,领导交代的事情都能很好的搞定,这样的才干领导是看在眼里的。这种人领导愿意带。

有些人面对工作是一种被动的态势,这一点跟我们从学校接受的教育也有很大关系,在学校里面老师让干啥就干啥,目标明确单一,成绩也很好,但是到了大学,没有了约束力,大学生能积极主动学习的还有多少,很多都是打游戏替代了学习,一觉睡到日上三竿。到了职场上这种毛病就显示出来了。往往只会做交代的事情。

假如你是领导,你自己背着任务指标,你手底下的人能力突出的超额完成了任务,你是啥感受?你希不希望带这样的手下。是不是很信任这个人?下次你有机会升迁的时候是不是想带着你这个手下?

你成全了领导和老板,老板没理由不带着你往前冲,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毕竟是少数。你给老板搞定事,他才会把你提到更高的位置上,你才更进一步的捞更多的钱。

领导如果在公司内升迁到一定位置,也会带着你升到他的身边帮他继续做事,这都是相互成全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有共同的利益。没人会做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这是比血缘关系更加牢固的关系。

在学校做老师也是一样的道理,都希望带一些积极努力的学生。

创业也是如此,能成事的人也都是积极努力的人,人际关系也不差。

这些积攒的素质都会成为你的竞争力。大多数人在单位里面头三年还能拼一拼,时间长了就开始混了,心里的那股劲也被消磨得差不多了,能有几个人维持十几年的。除非是运气太差,脑子太差,劲儿没用对地方,那也没办法的事情。

有时候读大学后进入大公司赚的钱还没有一个低学历的人赚得多,这真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赛道和行业的问题。

其实读大学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限制。那些学历越高,名校毕业的人,选择的路子就很窄,都希望进好的公司。

反而是有些大学读的不咋地的,没进入公司的,能出去在别的行业或者非洲国家倒腾小玩意闯一闯的反而发了大财,当然收益与风险也是并存的。但这些在名校生眼里是看不上的。他们的赛道就是笔直的。

所以,读大学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只是一个下限,是一个通行证。要想孩子再出现跟你一样的财富积累大概率已经很难了。但是读大学对于底层人们来说却是性价比最高的事情。

读了大学,相当于在一定的高度上了,是一个进入游戏环节的通行证,至于能不能发大财,那是需要运气、胆识、性格等多种元素的集合了。而不仅仅是以前的高分了。

我们需要意识到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多次跟我们提到过:“进了大学你就轻松了”。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而且奉为圭臬!结果真的很多大学生进了大学就轻松了。放松了自己。

前面讲了那么多,父母们一定要意识到,大学只是一个通行证,他不是终点线,而是起点线。

如果单凭你寒窗苦读十年就超过了别人几代人的努力,那这个世界就太单纯简单了。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不可同日而语。时代在变,每一个时代变迁都预示着一个机遇和考验。谁能抓住这个机遇,那不仅仅是靠读书读来的。

寒窗苦读是一个确定性的单纯的赛道,目标明确,相对单一。但是进入社会这个竞技场,很多都是无规则的竞争,没有确定性的描述,不是说你努力了就一定有成果。这跟你努力学习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

如果说读书是单一方面的经济,那社会竞争需要你家庭的人脉,你家庭可以调动的资源。如果你没有,而别人有。你的资源和竞争上就比人家少了一个维度。

幸运的是,我们的这个时代在变化,有可能一个机会或者运气,你抓住了,那就可以完败别人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比如自媒体的崛起。很多人完成了别人几代人的积累,而且是远远的把他们甩在了身后,仅仅是一代而已。

在一个确定性的活着成熟的行业里面,工资的差别已经很难达到十几倍的差距。但是你换一个赛道,也许就可以做得到。

寒窗苦读是丰富和武装了自己的一个大脑,是一个更加高配版的生命体。你需要的是靠这个头脑去拼搏和积累,而不是装着头脑去炫耀和奔波。

其实写下这些是与大家共勉!分享给大家的同时,也是勉励和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