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风含先生,是您情感路上的“答案之书”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如果有什么感情方面的疑惑,也可以找我聊一聊哦,先生一直都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疫情的到来让每个人都有点猝不及防,原本计划好的春节假期也只能泡汤,规划好的行程也被全部打乱。

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这种被迫的“不作为”反倒让他们在春节这个喧闹的假期中感受到了一丝难得的宁静。

不只是因为没人放鞭炮而清静,还因过年期间少了“走亲访友”这一环节而感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

走亲戚,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好像从一件原本是欢喜热闹的事,变成了一件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我们不再是孩子了”

好像全天下的走亲戚都是一个样子。

在过去,每逢过年过节,大人带着孩子挨家挨户的拜访。拜访之前手里还要拿点东西,好像不拿东西就没脸进门一样。

等到大人老了,孩子长大了,就变成了由“大孩子”带领他们的孩子去亲戚家里“热闹”一下。

走亲戚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出于对亲人的思念。而现在的走亲戚,仿佛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继承下来的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有些亲戚在父辈那一代还算是相熟相知,可我们这一代却是连见面的次数都寥寥无几,这又何谈有感情呢。

小的时候不懂事,只顾得上贪吃和贪玩。等长大以后,听懂了看懂了,也就厌倦了。偶尔看见亲戚之间的交谈,虽然他们在说笑,但是感觉他们笑得好累。

走亲戚,真的变味了。

02“攀比,让我厌恶”

亲戚和朋友,是我们特别喜欢拿来对比的两种关系。

我们喜欢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的长辈却喜欢说:“毕竟血浓于水”。在长辈看来,懂得人情世故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是我们却说,人情世故我们懂,但我不想做。

父母对我们不理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或者说,他们知道却不想知道,这种充满了形式主义的交际让我们有多厌恶。而这种厌恶,正是来自于亲戚之间无止境的攀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上一辈没有受到生育限制,所以往往一家都有好几个孩子。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同辈之间的孩子逐渐成家,人也有了各自的生活。当同代的多个“小家庭”聚在一起,互相攀比自然是免不了的事情。

而每年的春节,就变成了几个小家庭之间暗中角力的地方。热热闹闹的餐桌上,还有客厅茶几上的瓜子果盘周围,成为了亲戚们家长里短的“战场”。

他们说着“大人们”才能明白的话,言语之间满是“机锋”。无意间的炫耀和挖苦,暗地里的示好和讽刺,是长辈们赖以生存且引以为傲的技能。

只是我们长大了,听着也就觉得恶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道德绑架,让我恶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亲戚都是“坏亲戚”,亲戚的好坏与血缘无关,完全是在于个人。

血缘关系本应是两个家庭加深关系的加分项,可有的亲戚却将其变成了换取利益的筹码,这也是年轻人不愿意走亲戚的原因之一。

影帝黄渤在采访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以前在剧组里面,你能碰见各式各样的人,现在身边全是好人……我火了,对我“好”的人也多起来了。”

这就是现实,你好了,都来巴结你;你落魄了,无人问津。甚至你帮助了别人,别人觉得我们之间有血缘关系,这是应该的;你不帮了,他倒反过来埋怨你记恨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我们在生活中见过了太多太多。这也就是年轻人为什么觉得亲戚不如朋友。正是因为朋友关系可以不用因血缘关系而顾及到某些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可以更加随意的处理这段关系。

亲戚是靠血缘关系维持,朋友靠日久天长的筛选。势利的朋友我们身边不会有,因为这样的朋友我们早就不联系了。

作为年轻人,真一点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你真的认为有些亲戚有带来潜在帮助的可能,而你又愿意用白眼和委屈换取这些潜在的财富,那么,我无话可说,请自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我想今年大部分的家庭会选择出去旅游而不是在家留守准备迎接客人,他们一定也讨厌这一拨又一拨的来来往往。

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用更多的精力去维护自己的小家关系,而不是去维护那些不熟或人品不好的亲戚关系。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这种现象也代表着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对于某些亲戚来说,“走亲戚”变成了“强迫性社交”,甚至是无用社交。而这种社交早晚会随着时代发展被淘汰。

如果我们真的愿意放弃这种“形式主义”的社交,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少很多的烦恼,同时也会给我们增添更多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