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

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

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立竿见影的妙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申脉穴——专治身寒

申脉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

主要功效为: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

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

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

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灸一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内关穴——养颜养心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内关穴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外关穴——“聪耳神穴”

外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

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动车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外关穴在临床上还有另外的妙用,将它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

“外关”顾名思义,“外”指外部;“关”指关卡。外关通阳维,而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是手少阳与手厥阴脉气相通的部位。

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

列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

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

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就会迅速减轻。

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后溪穴——统治颈肩腰椎病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面对电脑的人们;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妇。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

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

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滚揉后溪穴。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适用人群:有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功效。

位置: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

在中医里,公孙穴通冲脉,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冲脉具有含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使用公孙穴时,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也能温补脾阳。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

公孙穴堪称我们脚下的第一温阳大穴,只此一个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以往我们需要去医院吃药打针之苦。平时只要我们对公孙穴多多关注,必定能养足自己的后天之本。

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