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着与别人不同的利益和矛盾关系。因此,相互之间产生一些误解和分岐是难免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纠纷、冲突和伤害;如果能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并且采取不怒不争的方法,自然冲突和伤害就会减免。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有一次,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原来,买布人和卖布人吵了起来。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上前劝架说:“这位大哥,三八是ニ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颜回说:“如果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人说:“如果评我错了,我把脑袋给你,那如果你错了怎么办?

颜回说:“评我错了,我把帽子输给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況,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快把帽子取下来给人家吧!

颇回想:“三八ニ十四オ对呀,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但孔子这么说了,他只好把帽子给了买布人。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颇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

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

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便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

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戴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闩。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

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子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戴着宝剑,因而我告诚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帽子;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俗话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忨。”孔子正是深谙此道,才使颜回免于一系列的纠纷。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觉得不怒不争是吃亏、丢面子、懦弱的表现,因此一旦与他人意见相左,或者触及自己的利益时,就会争得鱼死网破,头破血流。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会升级,往往就是因为双方不懂得不怒不争的道理,有一点儿小矛盾就丧失理智,导致悲剧的发生。

一般来说,在社会生活当中发生矛盾,双方都是有责任的,但是作为当事人,如果能做到不怒不争,就可以摆脱许多无原则的纠纷和不必要的争吵。苏轼有句很精辟的话:“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遇事要冷静,思前想后,考虑清楚利弊以退为进,就能做到海阔天空。

有人认为:不怒不争是一种无奈,是一种无能力的表现。人年轻,火力旺盛,总想与人争个高低,争个上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増加,在遭受了一次次的打击后,终于明白“不怒不争并非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这时,不怒不争便成了灭火器,浇灭了心中抗争的火焰,浇灭了随时都会引燃的导火线。

老子的《道德经》云:“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又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很多商业人士,如张瑞敏、马云等正是有这样的感悟,在如战场的商场中,在带领千军万马与敌人恶战中,用他们的经营经历,为中国古典哲学中含的经商之道作了最好的注解。他们不去争抢那些华而不实的虚名,诠释了“不争”的智慧。

很多“敌人”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和自己的过去斗,纠结于过去的经历,懊悔、痛苦;和现实斗,不满现状,总是期待着“天边的玫瑰园”;为了往上爬和同事斗、为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同行斗、为更大的房子斗、和旁边的车子抢道而斗…我们门总是那么好斗,总是认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我们都自觉懂得几干年前的老子告诉我们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但是在心底仍然认为,別人总和我斗,我不斗就会被淘汰,被挤压,被边缘,这是很可怕的。其实,不争不是做老好人,不是唯唯诺诺,也不是步步后退,不争是为了双贏和多贏,不争是为了更和谐的关系。不争,很难!正因为其难,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