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碗洗好了,还需要拖地吗?”

“拖一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闺蜜家串门,刚走进客厅就听到这样温馨的对话,我忍不住大赞他家儿子:“真是个小男子汉,都知道主动做家务啦。”

闺蜜赶紧给我使眼色,示意我“stop”。趁着“小男子汉”在房间拖地,闺蜜开始“吐苦水”。

用零花钱“引诱”儿子做家务,一开始的效果,真的好到飞起来:

洗碗2元,拖地1元,叠衣服1元……

一天10元,儿子能把家务“承包”了。

闺蜜窃喜,以为儿子终于懂得“劳动最光荣”,学会了“体谅”妈妈的辛苦,她翘着二郎腿,看着电视剧,很是欣慰地过了两天悠闲日子。

可是,这两天她突然发现有点不对劲。

现在的儿子,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先谈钱,做完事,还会要求马上付钱,得到钱,就开始“肆意挥霍”。

闺蜜有点骑虎难下,不知道该不该将这个“条约”叫停……

做家务和给零花钱,都是合情合理的两件事,

为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犹太 《家庭教育》上有个调查:

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比后者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

《经济研究》杂志曾刊载的一篇文章中表明:

那些曾在8-10岁获得过固定零花钱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在个人财务管理上,明显优于那些小时候从来没有,或很少获得零花钱的人。

孩子爱干家务好处多多,孩子有自己固定的零花钱也好处多多,为什么闺蜜会在这两件事情上犯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

把做家务,和零花钱,建立了联系。

金钱,会降低教育本身的意义。

用金钱“诱导”孩子做家务,会降低做家务这件事情本身的教育意义。

做家务的本身意义,是为了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学会体谅父母、懂得劳动的意义。

但是如果为此给孩子钱,这个“本身的意义”就会被金钱的动机所取代。

同样是家庭的成员,做同样的家务,父母做是应该,孩子却能以此来“挣钱”。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他在家中享有某种“特权”。

我们时常不愿意让小朋友做家务,一是觉得他们不想,二是觉得他们不会。其实,孩子对家务这件事儿有着极大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走路踉踉跄跄时,会尝试着帮我们扫地;他们会学着我们的样子,踮着脚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们拿着抹布擦桌子、擦椅子、擦地板……

可这些他们最初的尝试,常被父母“扼杀”在摇篮,到头来,为了让孩子做家务,用钱进行“引诱”。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知乎上有个答友,分享过一个关于孩子和家务的故事:

有一年,我去朋友家做客,朋友想安排我睡孩子房间,孩子睡小房间。

孩子倒也没什么不悦的表情,特别自然地说了一句:“给我10块钱,我愿意把自己房间让给客人”。

朋友平时就是用零花钱“诱惑”孩子做家务的,不但没帮孩子树立起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的品德,反而让他养成了“敲诈、勒索”的习惯。

许多家庭,不都是这样,一步步培养出一个“啃老族”的孩子吗?

父母用钱一步步“引诱”孩子,让他们会找到了一种捷径,原来通过“假装”孝顺父母,可以迅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大多父母,不会计较对子女的付出,

用零花钱引导孩子做家务,容易把他们养成“啃老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早积累财富,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父母们向做家务的孩子支付金钱报酬,

却常常忽略了对孩子的财商教育。

从家务中“取酬”的孩子,并未收到父母的引导,

他们没有帮助孩子分析收支,

没有改变孩子不良消费习惯,

孩子终将面对社会,当孩子独立面对时,

“挣钱容易”、“花钱自由”的思想观念已根深蒂固,

当代青年,为什么这么多“月光族”?就是没养成正确的金钱观,导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做家务”和“零花钱”都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事,

作为家长要怎样正确来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纽约时报》的财经专栏作家诺恩·利伯强调:

金钱褒奖会在在某种意义上让孩子们变得讨价还价,

(他们)会跟(他们的)妈妈说:

“我们这周不想做家务了,下周也不想,下个月也不想做。”

这就会让做妈妈们左右为难。

因为她们设置的机制就是如果孩子们做家务,她就会给他们钱。

但是如果孩子们不想要钱了呢?

那他们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做家务了?

正如利伯所指出的,

这种为家务支付报酬的机制,

会让孩子认为家务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他愿意放弃他的报酬就行了。

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是如何缺失的?从放弃零花钱,也放弃家务活开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色列家长认为,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家务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零花钱,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教孩子理解金钱的方式。

父母可以把零花钱当做给孩子的固定津贴,

而不是对他们帮忙做家务的报酬。

《经济研究》杂志在其曾刊载的一篇文章中表明:

那些曾在8岁至10岁获得过固定零花钱的孩子,

在他们长大后,在个人财务管理上,

明显优于那些小时候从来没有或很少获得零花钱的人。

给他们钱,同时也会教他们怎样去管理他们的钱,这是父母关注的重点。

《特别狠心特别爱》中,犹太裔母亲——作者沙拉,

这样处理孩子们做家务和获取零花钱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家务劳动”:

她先制作了一张值日表,挂在家里的墙壁上。

值日表规定了谁哪天洗衣服、做饭、打扫房间。

而这是经过全家“家庭会议”一致决定的。

同时,在家里还设立了“值班家长”,

规定了“值班家长”的三项任务:

  1. 1. 一是要搞好家里的卫生,
  2. 2. 二是要安排一日三餐,
  3. 3. 三是安排家人一天的“外事”活动。

更重要的是,这些所有的家务是“免费”的。

关于“零花钱”:

孩子们要想获得零花钱,就必须执行“有偿生活机制”。

经全家家庭会议决定,有偿生活机制就从帮妈妈卖春卷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可以有两种选择:

  1. 1. 帮妈妈做春卷,每个提成10%,
  2. 2. 可以从妈妈这里批发春卷售卖,每个提成20%。

孩子们的性格不同,选择可以不同,

无论哪一种选择,家长都应该给予肯定,并帮助孩子达成目标。

但有一点千万记得,当孩子获得了零花钱后,

不可忽视的还有孩子的财商教育:

钱是怎么来的、要怎样合理分配、可以怎么管理,

让财商教育在家里形成闭环。

当作者的大儿子,通过自己的打拼,

在三十岁之前成为世界级的钻石商人,

送给妈妈一套上海市中心的别墅;

二儿子通过非常严格的笔试和面试,

成为以色列政府的劳工部官员,

送给妈妈一辆名车;

最小的女儿也考上了大学,

她的梦想是成为一位出色的外交家,

送给妈妈一个珠宝箱。

这样优秀的孩子跟母亲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是分不开的。

在对子女的鼓励上,始终不建议使用实质的金钱,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经济关系都不应该被带进亲子关系

本文首发于「父母夜读」,父母遗传给孩子的三观,比五官更重要。如果喜欢,还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