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岳飞被“莫须有”所杀,而与其并称为“中兴四将”的其它三人均平安着陆。民族英雄却落此下场,后世颇为不平,至今,秦桧雕像还跪在西湖边,供人唾骂。无疑,这是出于“公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道主使者赵构和秦桧不懂“公义”吗?当然不是,但与民族大义相比,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对他们而言更重要,所谓“私利”。无论史学界如何争论,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灭掉金,迎回徽钦二帝,确实对赵构不利。因此,作为掌握话语权的一方,赵构有足够动机杀掉“不听话”的岳飞。

私利与公义的冲突不只发生在历史上,在特定的时空里,反而是一种常态,商业领域也不例外,比如滴滴。

7月18日,滴滴顺风车在下线近一年后,首次举行媒体开放日。程维、柳青两位掌舵者面对媒体,反思教训,展示整改,期待未来。程维表示,顺风车依然没有明确的上线时间;柳青更加接地气:“我们比较怂。”

但在我们看来,这也是一场公义与私利的博弈。乐清事件是导致顺风车下线的直接导火线,但背后却是乘客对滴滴网约车安全问题的质疑和恐惧,放在社会的维度下,安全问题即“公义”。那么“私利”是什么?

在质疑滴滴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它毕竟不是一家公益组织,而是一个商业机构。并且背后站着近20家资本,等待着获利退出;还养着上万员工等着工资和期权兑现。这就是“私利”。而现在的滴滴,却还在亏损,上市未定,群狼环伺。因此,程维和柳青也不得不考虑“私利”的问题。当然,这里的“私利”并无贬义,而是中性的相对公众乘车安全的公义而言。

因此,我们断定,这场博弈中,如果有司不插手,私利将再次战胜公义,滴滴顺风车也一定会重新上线。因为主动权不在公众,而在滴滴,而滴滴有足够的动机和话语权这么干。

掉队者

滴滴、美团、今日头条被称为新一代互联网企业代表,江湖简称“TMD”。而棋至中盘,美团虽然还在亏损,但成功IPO,了却资本一桩心事;今日头条尽管还未登陆资本市场,但势头依然未减,业务与估值都没有太大压力。唯独滴滴,开始掉队。

“三证”政策当头一棒,刹住了滴滴最大一块业务——专车和快车的极速扩张态势,尽管目前还有一些城市,并未严格按照“三证”要求执行,但名目张大扩张已无可能。去年8月份,顺风车再遭下线。对于滴滴而言,可谓损失惨重。

再看行业,滴滴虽然市场份额占比超过90%,但相比合并快的、Uber之初,竞争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美团、北汽、神州、曹操、嘀嗒等各路群雄反而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我们无法从滴滴获取更多运营数据,但日常体验可以管中窥豹。近半年,我们调查近20位滴滴网约车司机,本以为“三证”的落地清理掉一部分车辆后,符合资格的司机订单会增加,但100%的受调查者回答,滴滴网约车是少了,但其他平台的司机和车都增加了,相比之前,来自滴滴的订单并未增加。

或许,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毕竟90%的存量市场摆在那里。最重要的是估值,因为在这个时代,左右事件走向的除了政策,就是资本。那么估值除了什么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估值冲动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全球最大网约车平台Uber,2018年GMV达到502亿美金,同比增长39%;营收112.7亿美金,同比增长42%;月活跃用户数9100万。今年5月上市时,市值750亿美金,之后一度下探至670亿美金。

再来看滴滴,最近的数据还是媒体的报道,2017年GMV达到250亿—270亿美金(取最高值),同比增长70%。结合程维所说的佣金率16%估算,营收在45亿美金左右。而当年年底的估值是560亿美金。2018年没有公开数据,但我们即使剔除政策和顺风车下线的影响,依然按照70%的GMV同比增长计算,2018年,滴滴的GMV大概在460亿美元左右,按照今年程维透露的最新佣金率19%计算,营收在88亿美元左右;去年7月份,滴滴APP单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1.2亿。根据Uber今年的招股书中在滴滴的持股数据推算,滴滴估值已经降至516亿美元。

显然,今年上半年,网约车行业的估值在整体下降。

简单计算,在GMV方面,滴滴是Uber的91%,营收却只有后者的77%,证明货币化率方面,滴滴还不如Uber,即使滴滴佣金率提升到Uber的22%水平,也只有Uber的82%。并且月活跃用户数在超过Uber的情况下,GMV和收入双双落后。因此,在估值方面,滴滴仅有Uber的69%(516亿/750亿)。由此来看,滴滴的估值还算合理。

尽管两家的具体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略有差别,无法完全按照上述算法对比,但最起码一方面可以证明,GMV、营收和估值具有强相关性,另一方面,滴滴的估值可能正是锚定了Uber。

这种效应在近期再次出现,Uber的市值逐步稳定在700亿—750亿美金之间,市场出现好转。巧合的是,近期有媒体报道,滴滴正在寻求最新一轮融资,估值620亿美金,相较几个月前的516亿美金提高百亿。

但不同的是,Uber一季报的数据还算可以,依然保持着超过30%的GMV同比增长和20%的营收增长,并且公司的丑闻正在逐渐消化殆尽。按照分析师投资会议,未来Uber将减少激励补贴,提升利润。而对于滴滴而言,眼前的三座大山还没解决只是跟着行情上调估值,恐怕难以实现。

顺风车重启势在必行

政策是滴滴难以逾越的,因此基本放弃挣扎;竞争者,一时半会儿对滴滴无法造成致命的打击。无论顺风车上线与否,这两座大山都摆在哪里。但对于滴滴的整个估值而言,顺风车上线与否,可就大不相同了。

从这次媒体开放日来看,滴滴的确是站在“公义”的角度来面对公众,但为何选择这个时候呢?要知道,去年接二连三发生那么大的事件,两位掌舵者都未露面。只有一个解释,滴滴“私利”的压力在增加。

在这场发布会召开的同时,很多人忽视了一件事情,据媒体报道,滴滴拼车在南京开始调价,调整之后,每笔订单收入上涨44%。下半年刚刚开始,滴滴一边忙着提高拼车价格,一边忙着召开顺风车“吹风会”。

顺风车价值真有那么大吗?程维曾表示顺风车单量只占5%-10%,以此证明顺风车下线对公司影响不大。但另外一组数据却打了脸。滴滴顺风车2017年的GMV达到200亿元,占总GMV超过10%(2017年GMV为270亿美元估算);营收达到20亿元,占总营收6.5%(2017年营收按45亿美金计算);而利润更是超出想象,在当年10亿元的净利润中,顺风车贡献了9亿。并且媒体的数据显示,顺风车的增长速度迅猛,环比增幅达到50%。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放弃这一肥肉。要知道,2018年,滴滴还亏掉了109亿元。

而顺风车的价值,不仅在于直接带来收入和利润,还在于活跃用户,据极光大数据今年3月份的报告显示,去年下半年,滴滴DAU从8月份的1600万降至12月份的1105万,而去年8月份,正是滴滴顺风车下线的时间点。往大了说,顺风车是滴滴业务生态中重要的一环,一旦确实,将对整个生态产生影响,比如保险收入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滴滴的压力正在增加。而要想改变这种局面,继续前行,势必要解决顺风车的问题。当然,这次滴滴非常聪明,以“公义”的方式缓解消费者的情绪,以便“私利”的尽早实现。因此,我们判断,滴滴一定会重新上线顺风车,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当年赵构和秦桧也有这么聪明,也不至于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