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在世界末日题材的科幻作品中,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往往存在着两种路线的争论,这两种路线恰恰代表了两种价值观。一种是认为拯救世界依靠的是少数人,少数人的天才才能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伴随之的往往是隐瞒末日真相的倾向,人民成了愚昧和盲目的代表,要避免造成骚乱而影响那少数天才的发挥。而另一种路线是,认为拯救世界的依靠的是每一个人类自己,主张人类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在全人类范围内统一的发起自救运动,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救。《2012》就是前者的典型代表,而《流浪地球》则成为后者的典型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从影片一开始就确定了少数人拯救世界的基调。艾德里安作为这个设定中被钦定的“天才”,“方舟计划“的受益者,凭借着客观上对信息的垄断(即使影片中表现出他不是自愿的),不但成功存活,还成功的完成从一个默默无闻研究员到接近统治阶层的跃升,还抱得总统千金美人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以总统和副总统为代表的统治者,做出“封锁信息”决定的极少数人们,仿佛也在总统主动留下同归于尽以及副总统牺牲母亲出让方舟席位的剧情表现中洗白了。而只有最富有的资本家才能上船的设定仿佛也在那名俄国富豪为了孩子纵身一跃的"人性之爱"被洗白了。而最后全球存活40万人,重新开始的“圆满”结局,仿佛也在暗示着“少数人拯救世界"路线的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我看来,如果说《2012》这种剧情设定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说明了,少数人拯救的只能是少数人,而并不能拯救世界。人民自身的存亡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在《2012》中从来没在人民手中过。而在这种背景下,当剧情来到总统发表末日演说,并煽情的让大家“服从命运的安排”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讽刺和可笑。(科学性就不在讨论范围内了,从硬科幻的角度来讲,建造方舟明显不是效率最优的方案,只是为了套用《诺亚方舟》的圣经典故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流浪地球》则完全相反,从故事背景就确定了“人类全体自救”的路线。一万多台行星发动机以及其对应的地下城是全体人类共同劳动的结晶。更重要的是,电影剧情所表现的,虽然只是主角一行人进行救援行动的过程,但电影的许多地方都在表达着参与救援的远远不止是主角一行人,而是全体人类本身的共同的力量,每台发动机只需要一个火石就能重启,而按电影里的数据,5000台发动机共运送了76000千个火石,派出了4026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行星发动机的“饱和式救援"方案,还是吴京私自逃出空间站后发现的空间站其他地方的宇航员也在展开对抗莫斯的自救运动,甚至在剧情发展上,编剧也刻意的把赤道转向发动机重启任务的完成放到了饱和式救援的其他救援队而非主角队身上。这一切细节上的表达,无处不在表现着电影创作团队与“少数人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路线的决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有人会质疑,最后李一一等少数技术专家依靠自己的个人才智以及吴京本人的牺牲难道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么?但仔细看了电影的就能发现,空间站内进行自救的宇航员远不止吴京一行人,只是吴京刚好成为了第一个到达总控室的人而已(空间站上也在自发的进行了一次饱和式救援),而点燃木星的方案也不是李一一等人自己个人的功劳,暂且不说没有因春节催生的"春节12响"程序就没有最后的主角队的成功,莫斯也明确的说过类似方案7小时前已经有以色列团队提出过,只是莫斯自身的程序评价实现可能性为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最后电影镜头在表现转向发动机被成功重启并发射巨大光柱直抵木星的时候,发出类似的红色光柱的不仅只有一个,而是有多个。“苏拉维西三号发动机,新加坡一号发动机,雅加达四号发动机均未到达引爆点”的台词也表明了,除了苏拉维西的主角队外,在新加坡,雅加达,都有其他的救援队成功的完成了与主角队同样的救援任务,把火焰打到了数万公里高空,而在其他的更多的地方,多少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救援队倒在救援的道路上,更未可知。这一切细节都表明了,人类的自救,从来都不是只有主角队自己在战斗,在镜头没有表现的全球大多数地方,有无数的像主角队一样的救援队在为人类最后的希望不懈奋斗着。主角队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剧情中,安排莫斯这样的一个人工智能设定,很明显的,这里莫斯的设定和情节是在向《太空漫游2001》致敬,但其内核的不同,把这段情节放在拯救地球的关键背景下,更升华了其意义。火种计划作为联合政府"少数人"决定的机密计划,莫斯作为保证其执行的人工智能,象征的就是火种计划本身,也象征着过去盛行的少数人决定命运的个人英雄主义科幻价值观(火种计划不正像《2012》中方舟计划的翻版么!人工智能莫斯的末日演说不正跟《2012》中美国总统的末日演说如出一辙么?电影里很多地方都隐含着像这样的来自创作者的嘲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用吴京从牺牲的马卡洛夫得到的一瓶酒完成了与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决裂。仅仅用一瓶酒就扫除了曾经如此难以逾越的莫斯,也正表达了对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这一妨碍人类自救的最后障碍的“纸老虎”本质的蔑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合政府,作为整个流浪地球计划的大脑中枢,在影片中存在感很低,唯一的出场就是帮助主角团接通了全球广播。尽管在剧情里,这是以个人名义而非联合政府名义做出的决定,但这里也揭示了一个事实,联合政府本质上也是由每一个人类组成的,联合政府和人民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都有共同的利益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又是一个不同于以《2012》为代表的"领导者高于民众"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提一句,本来我以为所有人都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就是联合政府并不在空间站上,是在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应该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联合政府在最初设计火种计划的时候,还是给空间站上的人类留了最后的一个后门——莫斯的本体就毫无防护的暴露在总控室的中央,只要空间站上的人类下了最后的决心,毁坏莫斯的电脑以及数据库本身,就能切到手动模式,从而让人类取得空间站控制权,掌握自己的命运。归根结底,联合政府还是把人类命运的决定权交给了人类自己,而非机器。与此同时,电影抛出末日类科幻作品的终极哲学命题,并给出了它的答案————"没有人的人类文明,毫无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电影以及一系列科幻片,给全球带来了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的洗脑式轰炸,"少数人拯救世界"的路线几乎统一了所有的科幻题材电影,给两者画上了等号,并由此影响了很多国内外其他类型的作品。而直到现在《流浪地球》电影的出现,才让“人类自救”路线的支持者第一次有了较为充足的底气。也许这样的未来对于现在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关系中的我们来说有些理想,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幻作品不是拜物教自娱自乐的玩具,科幻更包含了对社会意识的合理幻想和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少,这个的电影档期内,全国的电影院都会再次回荡着那句早已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遗忘许久的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