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脑《调音师》短短十三分钟创造出来的是远远超过三十分钟的思考。如今电影版《调音师》已正式上映,不知大家有没有期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这是一部具有强大的脑力思维逻辑的悬疑影片,看完全部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部首尾相照应的片子。黑屏、白字、轻音乐给人一种温和而又肃穆的感受。种种特写带给人的不可预知,阿德里安内心的独白却更加迷惑了我们正常的逻辑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音乐声中,其实已经向我们介绍了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将整体拆散为零碎的片段放置于开头,营造出神秘的色彩。“再说也不是为他演奏,而是为我身后的人”这句话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始,当阿德里安说完这句话的时候,“砰”的一声,划破了钢琴声的柔美,进入了影片的正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被这强烈的对比声吓到。这就不得不联系到阿德里安第二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在影片的结尾。与片头是同样的音律,同样的画面。一个摇镜头将琴弦——阿德里安——女人——男人联系在了一起,最终定格在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男人死了,是女人杀死的;音乐声很轻,是阿德里安给自己内心的安慰;女人手举着枪,对准了阿德里安的后脑勺。一个镜头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场面,理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片最后,在阿德里安一句内心大声地呢喃中结束“我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女人会不会杀他,这是个谜。因为剧终女人都没有动,而真的像阿德里安说的那样吗?而音乐真的不会停止吗?这又让我们想起影片一开始的那声“砰”!那是女人最后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这个选择,又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是像对待那个疑似她丈夫的男人一般,再次汇集一条血河;还是像阿德里安想的那样,调完音,穿上衣服,然后就离开,那声“砰”会是阿德里安转危为安的关门声吗?编剧奥利维耶·特雷内成功地将一个开放式结局推向了观者,归顺了每个人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影片不仅是叙事逻辑让人脑洞大开,其中揭示的人性,也引发观者深刻地思考。在阿德里安叙述自己多年以前的钢琴大赛,舞台的展现导演奥利维耶·特雷内采用了远景,舞台光亮四周黑暗,场面中完全没有一点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顶拍来了一个上帝的视角,这种场面调度,给人带来的是孤独无助的体验,景观命运的戏耍。这就为后来阿德里安改行给予了助推力。镜头的厚重感来自于多重的叙事。阿德里安失败,蜷缩在床,面前的鱼缸是整个画面的前景,将阿德里安的眼睛放大、扭曲。水本是纯净,鱼儿本是自由,此刻正与阿德里安呆滞的眼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后景中收拾行囊离去的女伴,也正是人性中最丑恶的,嫌贫爱富是与人相善的弱点。声画分离也是加快叙事节奏,保持镜头厚重的方式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德里安得意走出咖啡厅,时不时被自己的演技佩服到,影片中的声音则是阿德里安付款时与服务员的智斗。这种重叠,简化了影片的镜头语言,完成了多重叙事,同样也使阿德里安的前后行为形成对比,人的有些伪装只是一次逢场作戏。说到戏,阿德里安的人生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戏,而他自己在这场戏中演绎了另一个人。因为他是盲人,人们就无所顾忌。看得见的眼睛,做着如同看不见这世界的样子,景观这之间发生的一切。偷窥,而且是一种可怕的偷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错,导演用光线将偷窥者阿德里安拍成阴阳脸。这是人性的两面,调音师是一个光明的职业,伪盲人是黑暗中的另一面。阿德里安要做一个盲人调音师,不仅因为钢琴是他的生命,在做为一个弱势群体而能轻易博得他人信任的条件下,满足他内心窥视的欲望。其实影片中出现的这个女人很恐怖。由推脱进门到邀请入室只在对面邻居开门观望的一刹那。反身锁门到编纂装修谎言也只是在顷刻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片中对女人的脚的特写,黑色高跟皮鞋,完全不符居家女妇的风格,潜意识中的警惕性将阿德里安眼镜摘下,过了许久没有找来的丈夫的衣服,还有开门时对邻居闪躲,这不仅让我联想到她所犯下的错,杀的人。这使我怀疑,也许她根本就不是这房子的女主人。而此时她的身份,她与死去的男人的关系,又被隔上了一层面纱,更是朦胧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