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丹妈

童书编辑 + 儿童心理咨询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过分懂事了怎么办?”后台读者的这个问题看似在“秀娃”,其实是在倾诉。它瞬间就触动了我,让我想起了年少时那个处处讨好别人,无时无刻不压抑自我的自己。那时候多在意别人的眼光啊,那样的生活岁月真的好累好压抑!

童年应该是快乐的,纯粹的,像婴儿一样,高兴就笑,难过就哭,累了就睡,喜欢就要,不想就拒绝……一旦陷入“讨好别人”的模式中,就会失去自我,失去遵从自己内心和自觉的勇气。

如何引导孩子直面自我,做真实的自己呢?来看看今天丹妈要跟大家分享的《淡蓝色小瓶子》,希望能帮到有同样的困扰的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日]和田琴美 图:[日]大井淳子

东方出版社

在我的心里

有一只淡蓝色的小瓶。

一只谁也看不见、谁也不知道的

淡蓝色的小瓶。

我把我的心情都装进瓶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淡蓝色意味着有点忧伤,但又并非不可排解。

昨天午休时,我最要好的朋友小新找到我。

“哎,小阳,把前些日子你买的那个最新款的游戏机

借给我玩玩吧。”

那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是我盼了好久好久

才买给我的最新款的电视游戏软件。

“哎,小阳,明天一定要带来啊!”

小新的眼睛瞥了我一眼。

……我觉得他是这样的。

上次借给你的游戏

你还没有还我呢……

小新的眼睛又瞥了我一眼。

我咕哝一声,

把到了嗓子眼的那句话咽了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嗯,嗯,好呀。”

我又答应他了。

“不”这个字我说不出口。

可是,我真的不愿意。

那个游戏我才玩了三次,我还不想借出去。

我把自己的心情使劲地摁进瓶子里。

然后,我说:

“嗯,好呀。我明天带给你。”

说完,还带着笑。

不过,我真的不愿意借,

那是我最珍贵的游戏,

一想到要是他不还回来,

我就心揪揪的,担心得要命。

尽管这样,我还是把我的心情

装进那个瓶子里,

然后,笑嘻嘻地说出我内心的反话:

“嗯,好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愿小新说我小气,

我担心不能加入小新的朋友圈里,

我害怕被大家孤立,

因此,我把我的心情塞进瓶子里,

拧上盖子。

就这样,即使是最不愿意的时候,

我也会笑嘻嘻地说:“嗯,好呀。”

即使是最伤心的时候,

我也会说:“小事一桩。”

再把眼泪咽进肚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讨好朋友小新,小阳选择让自己受伤。“借与不借”的心理斗争过程很真实,很也纠结,越是这样,越能感受到小阳内心的不情愿。

清冷的房间。打开窗子,外面漆黑一片。

在黑夜妖精钻进房间之前,

我赶紧关上窗子。

时间已经是六点半了。

妈妈明明说六点就会回来的。

撒谎……妈妈总是撒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总是撒谎”,这句话说得好心酸啊。孩童时代等待落空带来的失落感,相信你们也经历过,但仅仅一次,就足以终身难忘。

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

啊,电话,是妈妈的电话。

“喂,喂。”

“喂,喂,小阳,是妈妈。

对不起,今天工作特别忙……

回来会比较晚,要到8点才能回家。

肚子饿了的话,冰箱里有我买的三明治,你先吃吧。

还有,别忘了写作业啊。”

“嗯,好的。啊,今天小新他……”

“小新?小新他怎么了?”

“没、没什么。”

“把门关好啊。”

“嗯。”

妈妈的声音似乎很忙。

我本来想问问妈妈,

我可不可以把新游戏借给小新的……

我开始拨妈妈的手机号码。

136……

不过,拨到一半,我停下了。

妈妈一定在工作,

现在肯定不方便接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阳尝试着跟妈妈倾诉,却因为心疼妈妈而放弃,这份心疼里也暗藏着讨好

我从冰箱里取出在便利店买来的三明治,

撕掉包装,往口里塞进一个。

两个,三个,就着可乐,咕嘟、咕嘟,

将三明治送进肚子里。

四个、五个、六个……

不一会儿就全吃光了。

肚子已经撑得圆滚滚了,

可是我还是感到缺点什么。

我从橱柜里拿出一大包薯片和巧克力吃起来

可是,心里还在说:“我还要吃!”

打开冰箱,里面还有布丁、奶酪和火腿。

不知不觉间,我又把布丁、奶酪和火腿

一个一个送进了嘴里。

可是,我的心还在说:

“我还要吃,我还要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天、前天,我都是开着电视,

一个人看着漫画吃的。

不停地吃,不停地吃,

吃着吃着,不知为什么,

我觉得束缚在我身上的绳索都松开了,

啊,畅快极了。

我的肚子并不饿,

但心里却总是在说:“我要吃东西!”

可不可口,有没有味道,

我都不记得。

在大口、大口吞食东西的时候,

我就可以什么都不想,脑子里一片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排遣寂寞、痛苦,小阳开始“狂吃狂吃”。或许看到这里,孩子很多忽然有的奇怪行径,也开始变得可以理解了——童年的伤心和委屈是一件孤单的心事,在还不足以自我开导自己的年纪里,都得找个“树洞”宣泄,或找个极端的方式引起关注。

我多想跟妈妈一起吃饭啊!

“妈妈,您快回来吧!我想和你一起吃饭呀。”

这是我的心声,

但是我把它使劲地摁进了淡蓝色的小瓶里。

如果,我那样说了,

妈妈一定会说:“你已是大孩子了,别任性。

妈妈工作特别忙,没办法,你要理解啊。”

一旦决定下来的事情和工作计划,

妈妈是绝对不会改变的

因此我不得不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寂寞,我孤独,我痛苦,

有谁来帮帮我吧!

我再次把我的心情装进那只淡蓝色的小瓶里。

然后,等到妈妈回来时,

我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对妈妈说:

“妈妈,您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讨好妈妈,小阳选择了“欲言又止—自我“咆哮”—压抑自己—表现得没事儿一样”。而恰恰是这样的“讨好模式”,会让小阳习得“讨好”人格,也许他在人前是人见人爱的小阳,却人后永远无法成为他自己。

我的内心,谁也看不见。

因为,我总是把我真实的心情

全部装进那个淡蓝色的小瓶里。

当被朋友疏远、内心感到伤痛时,

当我大声哭泣、想要得到妈妈的拥抱时,

当我莫名地感到烦躁、生气时,

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把它们都装进淡蓝色的小瓶里,

再拧上盖子。

这样一来,我就像透明的空气,

什么感觉都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阳总是不断以“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与需求”为前提赢得妈妈和朋友的关注、喜爱,让自己变得像“透明的空气”,这是怎样一种悲哀?

我的心情无所谓,

重要的是大家是怎么看待我的。

对于小新,我必须什么都听从,

绝对不能说“不”。

对于妈妈,

我必须按时去补习学校,

逢人热情打招呼

不能给妈妈添麻烦,让妈妈为难。

我可不愿当一个让人讨厌的孩子。

我要做小新“最好的朋友”,

我要做妈妈的“好孩子”,

因此,我把我的心情封闭到小瓶子里,

再紧紧地拧上盖子。

然后,笑嘻嘻地说:

“好呀,好呀!”

“没关系!”

“小事一桩!”

我,撒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时,淡蓝色的小瓶子里面装得满满的,

我的心情装不进去,

会溢出来。

不知为什么,我会感到特别寂寞,

溢出来的心情就会变成一颗颗泪珠,流下来。

这时,我的心就会大喊:

“我要吃东西!”

我把家里能吃的东西一个个塞进嘴里,

一旦吃起来,就停不住。

肚子已经装得满满的了,

可是我还想吃。

大家是怎么看待我的?

我是不是招人讨厌了?

只有在吃东西的时候,

我的脑子什么都不会想。

所以,我不停地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满则溢。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当“心口不一”到极致时,终会崩溃,这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得染上某种“恶习”,如暴饮暴食、厌学、家里蹲等。所以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找到心理症结所在。

在我的心里,

我的忧虑就像气球,不断膨胀,

当我感到痛苦、无处可逃的时候,

我就开始吃,不停地吃。

为什么我会这么想吃东西呢?

为什么明明肚子饱饱的了,

我还想吃呢?

“不,不,不!我讨厌你们。”

“你走开!你这个傻瓜!”

我希望我也能说出这样的话。

同时,我还希望他们对这个淘气、撒谎、

任性、差劲的我说一句:

“小阳,你永远是我的好朋友。”

“妈妈最爱小阳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斗争越演越烈,小阳终得明白:真正的朋友从不是委曲求全而来的,妈妈的爱也从不会因为自己“任性”而减少。

我淡蓝色小瓶的盖子

“嘭”的一声打开了。

“妈妈,我不愿一个人待着,到我身边来吧。”

“小新,我可不是你的机器人!”

我的心情从淡蓝色的小瓶子里

一个一个地阻止不住地飞出来。

小瓶子空了,

我的心也一下子轻松了。

我做我自己就行。

我要按照我的心情,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斗争到最后,淡蓝色的心情小瓶子打开了。小阳终于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话,也开始决定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

这样的结局,让我一路读着沉重过来的心,终于得到了缓解。

一路blue下来的画面,也终于有了别的颜色,暗示着小阳的心情变美丽,也代表着他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这就是做自己的力量。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像小阳一样,有一只心情小瓶子,为了取悦别人而关押着自己的真实想法。

孩子也会有这种倾向,没有人敢轻视孩子的感受能力,也许只是细微的心理变化,都别想逃过孩子的眼睛。可如果孩子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小习得“讨好”人格,变成一只逆来顺受的包子,他将来的人生得多惨淡啊?

我想,我们应当告诉孩子的是:终其一生,你需要讨好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你自己。倘若孩子一不小心陷入了“讨好”模式,建议大家这样做——

首先,给孩子的成长环境足够多的安全感。

原生家庭的影响伴随一生。

我们要孩子做自己,那就需要给孩子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

不要让孩子觉得,当他(她)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就会失去爱。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勇于表达自己,并给予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很重要。

其次,给孩子做自己提供强大的动力。

也许我们的孩子,终其一生,都会是一个平凡人。

从为人父母的那天起,我们就要有这样的准备和认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管孩子变好,还是变差;也不管他们没有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向或方式成长,始终对孩子怀有无条件的爱,才能给孩子做自己提供最大的动力。

最后,给孩子最好的爱——陪伴。

看过很多期《变形计》,几乎每一个问题小孩,都有童年时期“父母缺席”的烙印。

诚如人生是列单行列车一样,孩子的成长也是一列单行列车。

所以再忙,也别忘了预留时间给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失去自我”倾向时,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安慰或疏导,帮助孩子做自己。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直面自己的真心,快乐成长!

ps:这本书为今日团购的《生命可以看见》套装中的一本,喜欢的话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可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