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梨伴读

落梨伴读

关注
4粉丝
0关注
90被推荐
IP属地:广东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6枚勋章

野生文史爱好者

  • 1968年,钱三强被下放到陕西农村。一日,他看见一女人正在弯腰清理着厕所,当他看清女人的脸时,顿时放声大哭:“你怎么会在这?”
      女人是何泽慧,钱三强的妻子,中国的“居里夫人”。   何泽慧直起腰,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了擦汗,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三强,咱俩这回可真是同甘共苦了。”   钱三强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带着一丝哽咽:“泽慧,你这双手,是搞科研的,怎么能....” 何泽慧摆了摆手,语气轻松:“嗨,干啥不是为人民服务呢?扫厕所也是光荣的。” 钱三强紧握她的手,眼中闪烁着坚定:“你那脑子,咱俩的梦想,国家还等着咱们回去大显身手呢。” 何泽慧回握他的手,笑容中透着自信:“咱俩的心,只要还热乎着,总有一天能回到实验室。”   是啊,谁能想到原本应该在实验室发光发热的何泽慧会下放到农村劳动。   要知道,在劳动前,何泽慧与同事们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成功引爆了我国第一颗氢弹。   甚至连一直冷眼旁观的西方国家都大为惊叹:“中国真让人难以预料!”   从首枚原子弹到首枚氢弹的研制成功,美国耗费了7个春秋,苏联跨越了4个年头,英国也用了5年光阴。   而咱们中国,在面对外部重重困境下,却以两年零8个月的惊人速度,完成了这一壮举。   可是,有人却说何泽慧将一手好牌打烂。   1914年,何泽慧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苏州著名的园林——网师园的主人,母亲则是一位享誉盛名的翻译家,而她所毕业的振华女校,还是自己的祖母一手创办的。   在祖母的谆谆教诲下,她成为了一名爱国青年,并给自己定下了十条爱国条例:为国家牺牲一切…… 而这十项,她更是用一生去践行。   后来,她捏着一手好牌,走出振华女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要知道,当时物理系可不怎么欢迎女生。   系主任叶企孙还曾劝她转系:“女孩子要结婚生子,不适合搞物理。”但何泽慧偏不信邪,她旁听了一年,每次都考第一名,连毕业论文都是最高分。   这份坚持和才华,不仅让叶企孙刮目相看,也吸引了同校的优秀青年钱三强。   毕业后,钱三强前往法国留学,而何泽慧则去了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学习实验弹道学。   但是,开学的时候,何泽慧又被系主任拒绝,克兰茨告诉她: 1、保密专业,不收外国人; 2、不收女生。   何泽慧站在克兰茨教授的办公室里,目光坚定:“教授,我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观光旅游,而是为了学习,为了我的祖国。”   克兰茨教授扶了扶眼镜,语气严肃:“何小姐,你的诚意我很感动,但规定就是规定。”   何泽慧深吸了一口气,沉着地说:“我知道,但难道一个渴望知识、渴望报国的人,仅仅因为国籍和性别就要被拒之门外吗?我相信,真正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真正的学者也不会有偏见。”   教授沉默了,他看着眼前这位东方女性:“告诉我,何小姐,你为何如此执着于实验弹道学?”   何泽慧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国家正在遭受战火的洗礼,我希望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回去帮助我的同胞。”   教授被她的真诚和勇气打动了,他站起身,伸出手:“何小姐,你让我看到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精神。我愿意为你破例一次。”   从那天起,何泽慧的名字被写在了课程名单上。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证明了克兰茨教授的选择是正确的。   学有所成的她,随便一项科学成果足以震惊世界: 1、正负电子碰撞现象的首次实验观察,被英国《自然》期刊称为“科学珍闻”。 2、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获得了1956年度中国科学院奖(自然科学部分),为中国核试验技术奠定了基础。 3、推动中国核物理与高能物理的发展,并培养了大量人才。   她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情怀。   1973年,59岁的何泽慧重返科研岗位。   她回到实验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父亲珍藏的名贵字画和家族的苏州园林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而她自己,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每天背着磨断了带子的帆布包,穿外孙女穿不了的衣服和鞋子,居住在一间陈旧的筒子楼中。   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与世长辞。 但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更是她那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就像她曾经说的那样:“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前行的路。” 因为她,“我国的核武器研究没有走弯路,没有走错误的方向。”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24-03-18 第一版 要闻) 《现代物理知识》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近代中国圈
  • 比核弹还厉害的女人——“中国的居里夫人”
    2024-09-27
    6跟贴
  • 北京知青回城娶女乞丐。谁料,10年后才知其身份吓得知青立马报警

    2024-09-25
    图片
    04:52
  • 北京知青回城娶女乞丐,10年后才知女乞丐身份,吓得知青立马报警
    2024-09-23
    6跟贴
  • 1977年,北京知青买了两碗面递给乞丐女,谁知,女子却一路跟着到他家门口,怎么撵都不走,知青好心收留她。不料,10年后得知女子身份,他二话不说报了警。
    知青叫谢炳义,1977年,从陕北延安插队结束返回北京老家。 一天夜晚,谢炳义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注意到路边的垃圾桶旁,一个穿着破烂的女子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她头发散乱,面色饥黄,看起来像个乞丐。 他停下脚步,注视着她,顿时心中泛起怜悯之情。 这时候的谢炳义已经28岁了,还没结婚,这让他的爸妈特别着急,就托人给他介绍对象。但每次相亲,姑娘都看不上他。 原来,当初在参加劳动插队时,突然一块石头从高处急速滚落。谢炳义反应迅速,毫不犹豫地推开了身边的队友,但自己却因来不及躲避,被那块巨石狠狠地砸到腿上。 姑娘瞥了谢炳义一眼,不满地撇了撇嘴,说:“要是早知道你是个瘸子,我才不会浪费时间来。” 就在这时,翻找垃圾的女人似乎察觉到了谢炳义的目光,停下了动作,一脸惊慌失措地望着他。 察觉到女人的惊慌,谢炳义连忙澄清自己并无恶意,想请她吃一碗面。女人稍作犹豫,或许是因为饥饿难耐,最终点了点头。 谢炳义领着女人来到一家面馆,特意为她点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女人毫不犹豫地开始大口品尝,那狼吞虎咽的模样让谢炳义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怜悯。 不一会儿,女人便吃完了碗中的面条,脸上露出了满足却意犹未尽的表情。谢炳义见状,立刻再为她叫了一碗。 吃完面后,谢炳义结清了账,本打算与女人各自回家。然而,令他惊讶的是,女人竟默默地跟在他的身后,无论他如何劝说都不肯离去。 无奈之下,谢炳义只好将她带回了自己的家。 见到女子,谢妈妈刚吃进嘴里的饭,惊得喷了出来:“儿子,这种女人我们不能要。” 谢炳义面露尴尬:“妈,你误会了,她自己跟来的。” 谢妈妈看了看天色已晚,又看了看被雨水淋湿的女子,伸出手:“可怜见的,进来吧。” 女子梳洗后,换上了谢妈妈给的衣服,谢炳义看得目不转睛,对母亲说:“妈,我要娶她!” 谢爸谢妈商量后,问女子:“你愿意嫁给他吗?”女子突然哭泣起来,让谢妈妈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儿,谢妈妈安慰她:“如果你不愿意,就当我们的女儿吧。”女子擦干眼泪,露出了笑容。 两年后,女子与谢炳义培养出了感情,结为夫妻。他们先后迎来了两个孩子,一家人幸福满满。 然而,命运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这对苦命人。 在一次去市场买菜的途中,李秀芝意外地遇到了一个男子,他挡住了她的去路。她抬头一看,心跳猛地加速——那是她的前夫,赵大柱。 秀芝的眼中掠过一抹惊慌,她没有迟疑,立刻掉头向家的方向飞奔而去。 赵大柱见状,急忙追赶,边追边大声呼喊:“秀芝,别跑!别跑!我找你找得好苦!” 就在这时,谢炳义站在家门口,目睹了这一幕。他的眉头紧皱,心中升起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他迅速走上前,将秀芝护在身后,怒视着追赶而来的赵大柱,严厉地质问:“你想干什么?!” 秀芝紧紧抓住谢炳义的手臂,拉着他一起进了屋,并迅速锁上了门。 赵大柱无论怎样敲门,秀芝都坚决不开门。最终,赵大柱无计可施,只得悻悻然离开。 当秀芝的情绪逐渐平复,谢炳义温和地问道:“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秀芝只是不断地摇头,她的喉咙里发出了低沉的呜咽声。 第二天一早,赵大柱再次出现在门口。他一见到谢炳义,立刻跪下,恳求道:“请让我带秀芝回家,我找了她十年,孩子们都很想念她。看,这是我们的结婚证。” 然而,谢炳义也拿出了他和秀芝的结婚证。 僵持不下,谢炳义二话不说,直接报警。 警察也感到意外。经过调查,他们得知哑女李秀芝与前夫赵大壮十年前结婚,育有两女。 赵大壮因为没有儿子就来气,经常无故殴打李秀芝。李秀芝满肚子的委屈,迫不得已含泪逃离,开始了流浪生活。 警察看了双方的结婚证后,提出了处理建议。鉴于赵大壮和李秀芝已分居多年,且赵大壮有家暴的行为,警方决定尊重李秀芝的意愿,让她自己做出选择。 李秀芝紧紧抓住谢炳义的手臂,表示愿意留在谢家。在警方的帮助下,她与赵大壮办理了离婚手续。 赵大壮黯然离开,但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谢炳义叫住了他,从口袋中掏出一些钱,递给赵大壮:“这是一点心意,回去好好照顾女儿们。如果她们想念母亲,随时可以来看她。如果有困难,也请告诉我。” 赵大壮的眼眶渐渐湿润,喉咙哽咽,他感动地看着谢炳义,低声应道:“好,好……”   古人云:“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李秀芝的经历是家庭暴力受害者的一个缩影。她因为前夫的暴力行为而被迫离家出走,开始了流浪生活。 她可能曾经无数次地问自己:“为什么是我?”“我做错了什么?” 但这些问题,往往没有答案。家暴的受害者,往往也是最沉默的承受者。 但李秀芝的行为也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我们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追求自己的幸福。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武则天时代,一桩由饭局引起的告密案

    2024-09-22
    图片
    02:56
  • 武则天时代,一场由饭局引起的告密案

    2024-09-14
    图片
  • 692年,武则天在朝堂上笑着对张德说:“听说爱卿生了儿子,真是可喜可贺!”张德一听心里乐开了花,连忙叩头谢恩。然而,武则天的下一句话却让张德瞬间脸色苍白:“你儿子庆生宴上的羊肉,味道看起来真不错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武则天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力推崇佛教,还下了一道禁令:全国上下,不得宰杀牲畜,更不得捕捞鱼虾。 这本是出于慈悲之心,可对于习惯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官员们来说,简直就是折磨。 这时的张德年近半百,老来得子,心中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为了庆祝这大喜事,张德决定在家里摆上一桌庆生宴,邀请亲朋好友和几位同僚来热闹热闹。 但张德心里也犯嘀咕,毕竟武则天当朝后推崇佛教,下令全国禁止宰杀牲畜,连鱼虾都不让捕捞。可庆生宴上要是全是素菜,那得多冷清啊! 思前想后,张德一咬牙,决定悄悄宰了几只羊,给大伙儿解解馋。他还特意嘱咐,来的都是信得过的朋友,应该不会出问题。 没想到,这成了他的大麻烦。 就在庆生宴上,一个不速之客悄然出现,他就是杜肃。 突然到访,张德本想拒之门外,但碍于情面,只好硬着头皮让他进了屋。 杜肃这家伙平日里就爱搬弄是非,见张德违禁吃肉,心里便打起了小九九。 他不动声色地夹起一块羊肉,偷偷藏在袖子里,然后继续与大家吃喝谈笑。 宴席结束后,杜肃回到家中,立刻写了一封密信,连同那块羊肉一起,送到了武则天手中,打算以此为把柄,向武则天告密邀功。 武则天看后,并未立即表态,只是淡淡一笑。 第二天早朝,武则天笑眯眯地对张德说:“张爱卿,听说你添了个大胖小子,朕还没恭喜你呢!”张德一听,连忙跪下谢恩。 可武则天话锋一转,似笑非笑地说:“听说你庆生宴上的羊肉味道不错啊?”这话一出,张德吓得脸色苍白,连忙磕头求饶。 然而,武则天并未发怒,反而语气温和地说:“张爱卿啊,朕的禁令虽严,但红白喜事,乃是人生大事,不在禁令之内。你生子大喜,吃点肉庆祝也是人之常情。只是,今后交友需谨慎,别什么人都往家里请。” 说完,武则天让身边的太监拿出杜肃的奏折和那块羊肉,让太监递给大臣们传阅。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杜肃站在一旁,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尴尬至极。 大臣们看完信后,无不鄙视杜肃的小人行径,纷纷向他投去异样的眼光。 退朝后,张德也狠狠骂了他一顿,从此二人断交。 这看似是一场因羊肉引发的闹剧,实则反映了武则天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深刻的人性洞察。 武则天刚登基时,为了稳固皇位,确实重用了一批酷吏,鼓励告密之风。 但随着时间推移,她的政权日益稳固,需要的是能臣干将,而非那些靠告密上位的小人。 杜肃之所以敢揭发张德,正是因为他看中了武则天初期重用告密者的政策。 但他没料到的是,时过境迁,武则天的用人策略早已改变。他的小聪明,最终只换来了满朝文武的鄙视和自己的身败名裂。 【落梨伴读】 这个故事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1.做人要有底线和原则,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违背良心; 2.交友要谨慎,知人知面不知心,别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3.做事要看准时机和环境的变化,不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 大家怎么认为?欢迎评论区留言! #今日热点我来评#
  • 1879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微醉回府,见李氏漂亮,笑呵呵的将她抱回房。事后竟抛诸脑后。李氏依旧做着粗活,被人欺负。谁料,24年后,潭府再无人敢看轻她。
    出身贫苦的李氏,幼时被卖至富有家庭为婢,家中主人与谭钟麟交好。 某日,谭钟麟来做客,李氏不慎将茶水溅湿了他的衣衫,遭到主人的斥责。她的泪眼如梨花带雨,触动了谭钟麟,主动替她解围。朋友见状,便将李氏送给了谭钟麟。 散局回到家,路过李氏的房间,看见她貌美如花,冲动之下将她抱起,并占有了她。可事后就将她忘记了,李氏还是每天干着粗使活计。 好在十个月后,儿子谭延闿的出生给她带来了希望。 1880年,谭钟麟睡得正香,朦胧中听到女人痛苦的喊叫声,正是李氏在生产。谭钟麟不耐烦地翻了个身,嘟囔了一句“太吵了”,就继续呼呼大睡,还做了一个梦。 梦中遇见了他敬仰的晚清名臣何文安来拜访,表示要长居于此。接着梦境戛然而止,谭钟麟被新生儿的啼哭声唤醒,下人来通报李氏生下了一名男婴。 这个梦让谭钟麟有预感,这孩子非同凡响,就急匆匆地前往李氏处探望。见到婴儿,他觉得孩子相貌堂堂,将来肯定富贵,心中大喜,于是给孩子取名谭延闿,字“祖安”。心情愉悦之下,谭钟麟给了李氏妾室的名分。 一天,谭延闿好奇地向李氏询问:“为何大家都叫我‘小老三’?” 听到儿子的话,心里一酸,泪水涌出,紧紧抱着他。她明白,作为妾室,让谭延闿被叫做“小老三”,这是对他身世的不屑一顾。 面对儿子的疑惑,李氏无从解释,只能告诉他,唯有勤奋学习,才能在未来赢得尊重,不再遭受他人的轻视。随着时间的流逝,谭延闿逐渐领悟了母亲的教诲。 1893年,谭延闿以13岁之龄考中秀才,让谭钟麟喜出望外。他趁机请求让母亲李氏同桌用餐,可是谭钟麟却说:“谭府没有这规矩。” 失望之余,谭延闿决心以更优异的成绩,为母亲争撑腰。 1904年的一天,李氏正为丈夫盛饭时,家中仆人急匆匆地来报喜:“老爷,三少爷高中会元了!” “啪”激动之下,李氏手中的碗不慎掉落,碎裂一地。 她立刻跪下请求原谅,正室夫人正欲发怒,却听到谭钟麟温和地说道:“起来吧,从今往后,李氏跟我们一起吃饭。” 这句话,李氏期盼了二十多年。她愣住了,直到谭钟麟再次肯定地点头,她才慢慢回过神来,缓缓地坐到了饭桌旁。 二十几年了,这是李氏第一次可以坐着和大家一起吃饭,她终究是“母凭子贵”了。 谭延闿不久后殿试中榜,以二甲第三十五名的佳绩脱颖而出。此后,谭延闿步步高升,对李氏更是孝顺有加。 在儿子的关爱下,李氏的晚年生活十分舒心。 1916年,李氏在上海病逝。谭延闿对于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心中充满了遗憾。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工作,回家亲自为母亲扶灵。 然而,在出殡的关键时刻,族中的一些长辈却站在祠堂门口,坚决不让李氏的灵柩通过正门。 理由是:“李氏是妾,不能从正门出殡。” 面对这样的不公,谭延闿愤怒至极,他径直走到母亲的灵柩旁,躺在棺盖上,大声宣布:"今天,我谭延闿已经死了,就让我和母亲一起出殡吧!" 此话一出,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原本嘈杂的场面突然变得一片寂静,逼得族人没有办法,只能让步。 李氏的灵柩得以从正门缓缓抬出,谭延闿用自己的行动,为母亲争取到了应有的尊严和尊重,也让世人看到了他对母亲的深沉爱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谭延闿在母亲去世后,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学问,他深知,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纪念母亲,让她在天之灵感到骄傲。 像谭延闿这样能够深切体谅并尊重自己出身低微的母亲,并且为了改善她的处境而不懈努力的人不多。 这不是一个孝字能够表述出来的。 在那个时代,许多人可能会选择与出身低微的母亲断绝关系,转而依附于地位更高的嫡母,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但谭延闿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孝心和道德信念。所以他是了不起的一个孝子。 他的行为证明了,真正的孝道不是简单的顺从,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为父母争取尊严和权利。 谭延闿的这种坚持和勇气,使他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孝子,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压力,都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尊重和爱护自己的家人。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通房丫头熬成高官之母,死后棺材不能走正门,其子举动让族人闭嘴
    2024-07-03
    3跟贴
  • 1951年,刘玉堤飞抵青川江口上空时,瞥见云层下方黑压压的一片,不禁倒吸一口冷气:是美机群,数量多达50架!他咬紧牙关,将飞机瞬间调转方向,向敌机群冲去!
    “这帮家伙,真是找死!”刘玉堤心里暗骂,手指轻触炮钮,准备迎战。 1951年,我军成功将美军逼退至三八线附近,迫使其进入停战谈判。然而,美军并未真心实意地停止攻击,而是边谈判边持续发动攻势。 对此,我军迅速作出反应,派遣空军与美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空3师接到出征命令后,立即行动。刘玉堤正是该师的一员。 他们面对的是飞行经验丰富的美国老兵,而我军飞行员平均飞行经验仅有15小时。尽管如此,刘玉堤和他的战友们并未退缩,反而满怀期待地准备迎战。 刚抵达战场,刘玉堤就发现了敌机。他迅速作出反应,从8000米高空进行180度转弯俯冲下去。 然而,由于操作过猛,他直接将飞机冲到了敌机下方,导致敌机趁机逃脱。 首次作战,敌机就在眼前逃脱,这让刘玉堤感到十分懊恼。但他并未沉浸在失落之中,而是冷静地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战斗做好准备。 11月23日,美军出动了116架飞机,擅自飞越平壤上空,意图向北进行侵犯。我志愿军第3师接到紧急命令,迅速出征应对。 刘玉堤与战友们迅速调整飞行高度至8000米,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迎战即将到来的挑战。 但当他降到4000米时,却发现敌机已经隐入厚厚的云层中。刘玉堤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多年的训练让他保持冷静,小心翼翼地搜索。突然,僚机王昭明大声报告:“74号!云层下面发现敌机!” 刘玉堤顺着僚机的方向一看,只见敌军F-84飞机正在狡猾地下滑高度,向海面上逃窜。 他知道,海上飞行时,天和海都是蓝的,飞行员很容易造成上下颠倒的错觉,一不小心就会扎到海里。 但他没有犹豫,一个俯冲直追下去,紧紧咬住美机。敌机发现被咬住,拼命地狂逃,高度越来越低,4000米,2000米,500米,眼看着浪花就要打在机翼上,但刘玉堤的飞机依旧紧紧跟随。 美国机长慌张起来,试图转弯脱逃。但刘玉堤已经瞄准,440米的距离,按下炮钮,敌机在空中解体,瞬间坠入大海。 见到这一幕,敌僚机惊慌失措,慌忙逃窜,结果在转弯时竟将机腹暴露在了刘玉堤的眼前。刘玉堤瞬间抓住机会,果断发射一发炮弹,准确击中敌机。敌机被击中后,拖着长长的浓烟,一头栽进了海里。 然而,战斗还没有结束。另外6架敌机从后方上升转弯,向刘玉堤发起攻击。僚机王昭明的提醒及时到来,刘玉堤冷静地向左一带机头,为王昭明让出空域,心照不宣地按下炮钮,顿时,敌机被打得四散而逃。 然而,刘玉堤却和僚机失去了联系。这时,他发现有8架敌机在轰炸铁路运输线,顿时怒上心头,掉转机头,向敌机扑去。 他孤军深入,必须万分谨慎。咬住最后一架敌机,并没有急于攻击,而是观察四周,确认安全后,便立即紧紧地追了上去。 当美机发现他时,立刻加速试图逃跑。然而,刘玉堤紧追不舍,不肯放弃。于是,美机减速,企图诱使刘玉堤的飞机冲到它们前面。但刘玉堤眼观六路,手疾眼快,轻轻一踏舵板,战机便灵巧地滑到了一旁。 面对紧急状况,敌机失控般向山沟扎去。他紧随其后,油门一推,紧追不舍,迫使敌机在峡谷间急坠。 敌机飞行员感到地面迫近,慌忙拉起机头,试图避免撞击。但刘玉堤早已预见此景,他的食指早已搭在炮钮上,随着敌机拉升,他准确无误地发射炮弹。火光一闪,那架敌机便带着黑烟,坠毁在了山沟之中。 打落那架美机后,刘玉堤没有恋战,上升到5000米,准备寻找队伍。但在清川口上空,他又发现50多架美机在海湾上空,准备返航。 这是偷袭的好机会!刘玉堤悄悄地摸了过去。400米时,美机发现了他,当即左右分开逃跑,但已经太晚。刘玉堤一个急转弯,瞄准敌僚机,手指轻轻一扣,在150米距离上开炮,敌机机身一片片飞起。 刹那间,美国机群仿佛炸了窝一般,四处逃散。趁着敌机尚未回过神来,刘玉堤迅速施展了一个燕子钻云的动作,猛地攀升至万米高空,潇洒地离去。 这次战斗,刘玉堤一个人一举击落了四架敌机,刷新了单次任务中单机击落敌机的纪录。 他也由此创下了一次空战击落4架美机的记录,为后世留下了“孤胆英雄”的称号。 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正是由像刘玉堤这样的英雄们用生命和勇气换来的。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让我们向这些英雄致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刘玉堤:50架美机,1人迎战!
    2024-07-03
    1跟贴
  • 1969年,知青廖晓东为报恩,嫁给一位农民。新婚夜,廖晓东劝说丈夫洗脚,谁料,丈夫反手甩了她1耳光,大骂道:“你们城里人就是事多。”
    廖晓东的父母在她还在襁褓的时候,就因为战争而不幸离世,由同是战友的养父母抚养长大。她心怀感恩,立志要帮助他人。高中毕业后,她不顾养父母的劝阻,毅然选择去农村插队,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改善农村的生活。 诸城县的三官庙村,廖晓东开始了她的新生活。白天,廖晓东和村民们一起在田间劳作,7斤多重的2大桶水压在她瘦小的肩膀上,硬是不吭一声,咬牙挑了40多担水。晚上点亮了油灯,开始学习农业知识。 即使在身体疲惫、双腿酸痛的时候,廖晓东也从未放弃。第二天,她依然会早早起床,继续和村民们一起挑水种豆子。 村民们忍不住赞叹:“这姑娘真能干,看她那挑水的劲头,那干活的麻利,一点也不比我们差!” 廖晓东对村民的称赞只是淡淡一笑,因为她心里知道,想要改变农村的生活,要结识更多愿意为农村付出的人。 在一次学习会上,卢照东一个工作积极但家境贫寒的民兵连长,走进了廖晓东的视野。 会上,卢照东说:“打从我爷爷那起,我们家连个媳妇都没娶上。我爹也是,我是他捡来的,我爷爷也是这么捡的他。现在我三十好几了,还是一个人,家里穷得叮当响。” 在卢照东身上,廖晓东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而且卢照东的积极帮村里乡亲干活的态度与她的理想不谋而合。廖晓东深受触动:这不就是自己一直想找的人吗? 会后,廖晓东走到卢照东面前,坚定地说:“照东哥,我愿意嫁给你,和你一起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 卢照东愣住了,他没想到会有人愿意嫁给他,低声说:“你...你真的愿意?” 廖晓东点了点头,:“我愿意。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然而,让廖晓东没想到的是,男人在人前人后是有两副面孔的。 新婚夜,廖晓东轻手轻脚地端来一盆热水,对卢照东说:“照东,一天辛苦了,来泡泡脚,解解乏吧。” 卢照东突然脸色一沉,猛地站起身,一巴掌狠狠地甩在廖晓东的脸上,大骂道:“你们城里人就是事多,洗什么脚!”随即摔门而去。 婚后不久,卢照东的真实面目显露无遗。他每天只是到大队完成表面工作,到点就回家,不打扫卫生也不煮饭,躺在炕上等着廖晓东为他做好一切。稍有不顺心,他就将怒气发泄在廖晓东身上,让她时常新伤带着旧痕。 即使在怀孕期间,卢照东也没想过搭把手,不说一句关心的话,只顾自己。 看着廖晓东日渐消瘦的身影,她的好友终于忍不住,劝她离开。然而,廖晓东却说:“我们会好起来的,我也相信他总有一天会变好。” 但现实远比她想象中残酷。廖晓东所期待的丈夫的改变并未到来,反而变本恶劣。 1972年,为了让村里更多的小孩能读上书,廖晓东联合几位知青和村委会的人一起创办了学校。 这一行为引起了卢晓东的强烈不满:”你这个女人,整天不知道在外面忙什么!你应该在家里伺候老子!” 廖晓东坚定地说:“孩子们是村里的希望,我不能放弃他们。” 一说完,廖晓东就被重重地推倒在地上,久久不能起来。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尽管如此,廖晓东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顾伤痛,每天奔波于家和学校之间,身体越来越瘦。 直到她在课堂上晕倒,被送往医院。 尽管医生劝她休息,但她的心仍然牵挂着孩子们:“我不能让孩子们没有老师。”她坚持出院,继续她的教学工作。 一个月后,廖晓东的病情恶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4岁的儿子和6个月的女儿。 终年27岁。 妻子去世之后,卢晓东开始给妻子开追悼会,褒扬妻子生前的付出,为自己立“爱妻人设”。 可生前没有被好好爱护,死后再歌功颂德又有何用。 但凡他在妻子生前多分担家庭责任,妻子可能也不至于年纪轻轻就累到撒手人寰。 他们的结合,在廖晓东的理想里是1+1>2,是希望生活更好,结果不但没有更好,还变得比单身时更差。 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留下了更为珍贵的东西——给村子带来希望,和给孩子们带来知识。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1969年,女知青廖晓东不顾众人反对执意嫁给贫农,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2024-07-03
    3跟贴
  • 1977年,32岁女知青刘琦返城无望,嫁给一位农民。新婚夜,她对丈夫说:“为了你,农村我也觉得不苦。”谁知道,18年后她狠心抛下3个孩子喝农药,并哭着说:“下辈子,做狗都不嫁给他。”
    说这句话之前,刘琦还是一个很有理想的年轻人,她积极响应号召,带着对农村生活的美好憧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来到偏远的村庄。然而,当她真正踏入这片土地时,现实却给了她一个沉重的打击。 农村的生活比她想象的要艰苦得多。每天都要辛苦地干很多活,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住的地方也很简陋。然而,刘琦并没有被打败,她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热爱生活的态度,渐渐地融入了这个乡村。 她用她的知识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还给村里的老人们编了好多好听的歌教他们唱。村里的人都很喜欢她,她成了这个小村庄的一份子。 在这个过程中,刘琦遇到了刘三海。个高大英俊的青年。他对刘琦很好,总是关心她,帮助她。这让刘琦心里暖洋洋的。然而,刘琦心中一直悬着返城的希望,不敢轻易地投入这段感情。 不久后,刘琦收到了哥哥寄来的信件,让她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哥哥告诉她,因为一些家庭背景原因,她再也回不了城市。 这时候,刘三海抓住时机,跟刘琦表白,承诺会照顾她一辈子。灰意冷之际,刘琦接受了刘三海的求婚。 但她并未意识到,冲动地做出决定,是要用自己的一生为冲动买单。 婚后的生活起初很甜蜜,但是随着两个女儿的出生,家里的气氛开始变了。农村出生的刘三海想要一个儿子,但是刘琦却生不出来,让他在村里人面前抬不起头。 他开始对刘琦冷淡,甚至发脾气。刘琦感到非常困惑和痛苦。但为了孩子,还是选择忍让。 她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干活,还在小学里当老师。然而,她辛勤付出,却没有让家庭生活得到改善。 反观刘三海活得越来越放荡,经常跑去赌场,输了很多钱。 每当刘琦拖着疲惫的身躯从田里劳作归来,总是遭遇刘三海无理的指责和无情的斥责。这种反差让刘琦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三海对家的关心和责任感越来越淡薄,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更是显得冷漠。 春节快到了,刘琦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但是,刘三海喝醉了酒,回到家里大发雷霆。他看到家里的灯还亮着,就大声吼道:“你还不睡,是不是在等别的男人?” 刘琦听了,心里像刀割一样疼,但她还是忍着没说话。 直到有一天,刘三海再次酒醉归家,毫无缘由地殴打刘琦。 那一晚,没有人知道刘琦在想什么,是不是后悔了18年前的决定。 第二天,刘三海醒来,看见刘琦倒在地上,旁边有一个农药瓶子,吓得不知所措。刘琦用最后的力气说:“下辈子,做狗都不嫁给你。” 刘琦的一生就像那个时候很多女知青的缩影,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很大,婚姻不是儿戏,要慎重选择。 同时我们也要记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要对自己好一点。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 1995年新春前夕,知青刘琦猛灌一瓶农药,而她的丈夫在呼呼大睡
    2024-06-30
    5跟贴
  • 1979年,知青戴建国不顾所有人反对,迎娶农村女友。谁料,新婚之夜,他刚把新娘抱上炕,新娘突然左右开弓,把他打得头破血流。岳母抹着眼泪说:“你快回上海去吧!”
    1970年,戴建国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离开熟悉的城市,到遥远的逊克县插队。 然而,农村生活的艰辛远超他的想象。烈日下劳作,让手心起满了水泡,甚至干的活还没有妇女干得多。 一次春耕,戴建国在田里不慎扭伤了脚踝,痛得他蹲在田边,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刚好程玉凤路过,看到戴建国痛苦的样子,连忙跑过去,关切地问:“建国,你怎么了?伤得重不重?” 戴建国咬着牙,忍着痛,挤出一丝笑容:“玉凤,我没事,就是脚扭了一下。” 程玉凤蹲下身,仔细查看他的脚踝,眉头紧锁:“这可不行,得赶紧去卫生所看看。来,我背你。” 戴建国有些犹豫:“这怎么好意思,你一个姑娘家。” 程玉凤不由分说,一把扶起他,让他靠在自己肩上::“别婆婆妈妈的,上来。” 去卫生所的路上,两人从陌生到熟悉,谈起了各自的理想与家乡。情感的种子在不经意间悄然萌芽。 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程玉凤的父亲对他们的恋情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戴建国随时都可能被调回城市,无法给女儿带来稳定的生活和幸福的未来。他更希望女儿能嫁给一个同村的青年,过上安稳的日子。 但是陷入爱情的人总有一种不管不顾的勇气。 在父母的反对中,她坚定地说:“我爱他,不管你们怎么说,我都要和他在一起。” 可是命运总爱捉弄人。程父喝醉酒后,收了四喜家的300元彩礼,还定下了婚期。 程玉凤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她跪在父亲的面前,泪水模糊了视线:“爸爸,我不能嫁给四喜,我的心只属于建国。” 程父醉眼朦胧:“女儿啊,这是为了你好,四喜家条件好,你嫁过去不会吃苦,除非戴建国也能拿出300块。” 程玉凤一听,猛地站起身,不顾一切地冲进风雪中,直奔县城,急切地想要给戴建国发送电报。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站在她这边。戴建国收到了电报,却拿不出300元,甚至家里的人也反对他娶一个乡下人。 时间一天天过去,程玉凤的婚礼日终于到来。四喜满面春风地向她敬酒,程玉凤颤抖的手接过酒杯。突然,她口中涌上一股腥甜,紧接着口吐鲜血,洒在了鲜红的嫁衣上,随即倒了下来。 当程玉凤再次醒来时,已经精神失常,时而哭泣,时而嬉笑。她的父母围坐在床边,心中充满了悲痛和自责。 春节过后,戴建国回到了村子。当他得知程玉凤已经疯了,他的心如同被重锤击中。 一天,戴建国看到程玉凤安静地坐在村口,阳光洒在她的脸上,那一刻,他停下了脚步。他走到程玉凤的面前,轻声说:“玉凤,我回来了,我要娶你,照顾你一辈子。” 程父程母震惊于戴建国的决心,他们试图说服他:“建国,你还有大好前程,不要为了玉凤放弃。” 但戴建国坚定地摇头:“不,我爱她,愿意为她放弃一切。” 1979年,他们领了结婚证,夜里,戴建国准备轻扶程玉凤上炕睡觉时,她却突然情绪失控,抬手就打,左右开弓,把得建国满脸是伤,鲜血淋漓。 而程玉凤却紧紧抱着证书入睡,谁都拿不走。 岳母泪眼朦胧,劝道:"孩子,回上海去吧。"戴建国轻轻一笑:"娘,别担心,我不走。" 他耐心陪伴程玉凤,细数往昔,她的病情渐渐稳定。次年,程玉凤生下一子,虽然会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但她从不伤害孩子,还耐心地给儿子喂奶换尿布。 岁月静好,1981年,戴建国成为县电台记者,步步高升。1997年,全家迁至上海,他工作繁忙,却始终关心妻子,她的病情开始好转。 岁月流转,戴建国退休了,他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玉凤。他们经常一起散步在黄浦江边,享受着宁静的晚年生活。程玉凤的笑声越来越多,她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稳定。 在生命的黄昏时分,戴建国握着程玉凤的手,轻声说:“玉凤,这一生有你,我很幸福。”程玉凤依偎在他的怀里,眼中闪烁着泪光:“建国,我也是,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家。” 如果当年戴建国没有选择与程玉凤在一起,悉心照料她,他们的人生轨迹将会有很大的不同。 程玉凤在精神崩溃后,没有戴建国的坚持和照顾,她的生活可能会变得更加艰难,甚至可能完全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而戴建国,可能会回到上海,继续他的城市生活,追求自己的职业发展。但同时,他的内心可能会因为没有能够守护自己深爱的人而留下遗憾。 然而,人生没有如果,戴建国选择了与程玉凤在一起,他们共同面对了生活的风风雨雨,用爱和坚持书写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故事。
  • 知青戴建国不顾反对,娶了一位二婚农妇。新婚夜妻子将他的头打破
    2024-06-27
    6跟贴
  • 1931年东北沦陷,60岁的大地主戴凤龄为了打鬼子,带着全家57口人上战场,14年后,全家只剩三人,余下54人全部阵亡。
    戴万龄是戴凤龄的曾用名。 一个在东北地区富有盛名的大地主,他不同于其他剥削百姓的地主,他善良、仁慈,经常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百姓,因此他被誉为当地的大善人。然而,他的善良并不只是局限于对百姓的关怀,他的心中更是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 1931年,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军侵袭东北,鬼子肆意践踏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时值戴凤龄六旬寿辰刚过,目睹着家园被毁、同胞受难,他愤慨难平,想要做点什么。 恰逢挚友王德林组建抗战武装,戴凤龄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支反侵略的行列,并变卖家产购置百支枪,强化队伍装备,还聘了一个东北军退役李姓军医到”戴家大院“坐诊。 但是他的义举却遭到了亲人的不理解:“这可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基业,没有了我们以后怎么生活?” 戴凤龄双手背在身后,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他转身面对家人,声音坚定:“我知道这对你们来说很难接受,但国家有难,我们不能坐视不理。没有国,哪来的家。” 这番话,不仅获得了家族成员的全力支持,更激发了众多亲戚投身抗战洪流,其中包括他的几个儿子,他们共同踏上了保卫家园的道路。 1932年,戴凤龄带领队伍向敦化县城发起了进攻。虽然是第一次战斗,但战士们没有丝毫的恐惧,他们与日军打的有来有回,战斗过程十分激烈。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成功攻下了县城,给了日军一个沉重的打击。 然而,胜利的喜悦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日军的援军就已经逼近。考虑到力量对比悬殊,戴凤龄审时度势,果断下令撤退,并迅速安排家人疏散,以避日军报复。 但在撤退的过程中,他的堂弟不幸被日军包围并残忍杀害。这一噩耗让戴凤龄更加坚定了抗战的决心。从此,戴凤龄拖家带口近60人,踏上了漫长的抗战征程。 随后的岁月里,戴凤龄和他的“戴家军”在东北的战场上屡建奇功,他们以少胜多,一次次挫败日军的嚣张气焰。戴凤龄的名字成为了抗日英雄的代名词,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加入到抗战的行列中。 每一次战斗,戴凤龄总是冲锋在前,他的勇敢和坚定激励着每一个战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敌我力量的悬殊日益明显。 1933年的一次战斗中,戴凤龄和他的部队陷入了日军的重围。面对绝境,王德林劝他带着家人逃走,但戴凤龄却坚定地摇了摇头:“我生是这片土地的人,死也要死在这里。我要与日军决战到底!” 战士们在他的鼓舞下奋勇作战,成功打破了一个口子,并突围了出来。虽然突围成功,但这次战斗也让“戴家军”损失惨重。 1937年后,面对日军的频繁围剿,“戴家军”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物资越来越匮乏。 为了能让战士们有饭吃,戴凤龄亲自带人外出筹集粮食。然而这一次行动中,他的行动路线被汉奸举报,遭到了日军的埋伏。 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戴凤龄毫不畏惧他坚定地表示:“我宁死也不会向侵略者低头!” 为了营救父亲,戴凤龄的儿子带领队伍攻打日军,但因为实力悬殊英勇牺牲,而戴凤龄最终也惨遭日军杀害。 据统计,戴氏一门四代,超过五十位亲人牺牲在战场上,用生命诠释了“满门忠烈”的悲壮史诗。 戴凤龄,他是一个大地主,他是一个大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用他的行动,用他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中国人的坚定和勇气。他的故事,让我们深深地理解到了,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行动,是生命。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新华社媒体2023年11月6日关于《抗日英雄戴凤龄和他的“戴家军”》的报道
  • 1931年,戴凤龄带领全家57口人打鬼子,14年后,男丁仅剩小孙子
    2024-06-25
    6跟贴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