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事说理

据事说理

网易号

关注
95粉丝
12关注
206被推荐
IP属地:广东

7枚勋章

1次获得编辑精选

汲取典故养分 开启智慧大门

  • 什么是“天窗字”?在“天窗字”里,文人的智慧和幽默凸显风骚

    2020-09-15
    图片
  • 中西文化有何不同?说上几个基本的不同吧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比较,有滋生土壤的不同,有传统信仰的不同,有价值观念的不同,也有思维逻辑的不同等等。
    首先两种文化滋生的土壤不同,其结出的果子自然不同。果子不一样,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许多的中国人有一种骄傲自大的心理,简单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好,西方文化就是不好,这是不对的。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那你又怎么看待西方国家近几百年的巨大进步和超越呢? 其次潜移默化的传统信仰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也不同。我们自小就被“忠、孝、廉、义、信、……”等熏陶,重点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使得我们既懂得礼义,又束缚了头脑,使得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相对比较保守。而西方文化则相反,尊重个人主义,崇尚无拘无束,其思想和行动往往天马行空。所以,近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其自然科学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两者的价值观念也不同,甚至评判美丑的标准都有所不同。 再次因为前面两个原因,使得我们的思维逻辑也大不相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中国人思考问题与西方国家的人有明显的区别,我们往往会考虑整体性的,比如说遇到问题会想到国家、集体、家庭,然后到个人,而西方国家的人却往往首先想到自己,对自己的利益有何影响。我们的思维逻辑相对严谨,有根有源;而西方国家的人思维逻辑是跳跃式的,有时候真的是难以捉摸。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东西文化交流的密切,两种文化有交融,有碰撞,各有优劣。我们不要带着偏见,带着滤色镜去看待两种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好处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极有益处的。 有句名言说得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在坚持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 “生意好做,伙计难搁”——说说“伙计”的内涵,怎样“搁伙计” 河南有一句俗语,叫做“生意好做,伙计难搁”,意思是说处理人际关系比挣钱和做事要难得多。许多事之所以做不好,完全不是因为人少,而是因为人多。人多意见多,互相闹矛盾,互相内耗和抵消,主要精力都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所谓“一个人是条龙,三个人是条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这样一个例子,几个好朋友一起合股办厂,创业期间大家一起吃苦打拼,关系融洽。但是厂子兴旺起来以后,甲说乙权利太大了,独断专行;乙说甲不考虑发展,只知道争权夺利;丙说丁太自私自利了,多吃多占;丁说自己有能力,应该多劳多得。最终弄得矛盾激化,好端端的生意顿时一落千丈,最后大家反目成仇,工厂关闭。用河南话说就是“生意去球咧,伙计也搁不成咧”。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 “伙计”一词原意是指合作经营工商业的合伙人,现在主要意思是指旧时有雇佣关系的店员或者长工之类的人。具体来讲,“伙计”一词有三个意思:一是指合作的人。在我国有的地方称同行为“伙计”,有哥们或者同事的意思;二是指旧时的店员或者长工。现在粤语方言地区,仍然有顾客在餐馆等服务行业里,以“伙计”来称呼男性侍应,相当于“店小二”的称呼;三是在北方有的地区,“伙计”也是男性熟人之间的亲昵称呼。 总的来说,“伙计”这个词不比“掌柜”,算不上尊称,只是表示亲热或者熟络,大家的地位平等时才好用。偶有地位高的人称别人为“伙计”,那是谦虚或者平易近人的表现。比如说,某单位领导上任发表施政报告时说:“打今儿个起,咱们就要在一个锅里面搅稀稠,一起搁伙计了”,这句话就要比“精诚团结,开拓进取,共同干好我们的事业”之类的官话听起来要舒服得多。 此外“伙计”也用来形容夫妻关系。常听河南人这么说:“两个人过日子,就是搁伙计哩”。婚姻里需要的不只是爱情,还要互相体谅,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忍耐,替对方着想,这不就是“搁伙计”吗? 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要一起把事情做好,就要宽宏大量、互相包容,就一定要有“搁伙计”的心态。所以,从“伙计”一词来看,中国的汉语词汇饱含着无穷智慧。
  • 饶宗颐——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构想之一,追根溯源,“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呢?
    早在1974年,由金庸主编的香港《民报月刊》,刊登了署名饶宗颐的《海上丝绸之路与昆仑舶》一文,第一次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说。 饶宗颐在此文中说,我们中国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不断地接受外来的文化,在西北方向的西域有一条“丝绸之路”,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在海上还有一条“丝绸之路”,那便是“海上丝绸之路”。从时间上来看,海上的“丝绸之路”或许比陆地更早一些。饶宗颐论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因、航线、海舶以及与外国商人交易的情形。饶宗颐说中国的丝绸之路,自古到今,闻名海外,故以“丝路”或“丝绸之路”作为中外交通的象征,尤为恰当。“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古代中国与海外各国互通使节、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据此,饶宗颐是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 饶宗颐何许人也?饶宗颐(1917——2018),祖籍广东潮州,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泰斗和书画大师,是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学者,曾经在美国耶鲁大学、新加坡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任职教授。饶宗颐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考古、宗教、书画等方面都有研究,著作成果颇丰,是名符其实的通才,有“南饶北季”(国学南派饶宗颐,北派季羡林)之称,钱钟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2013年,饶宗颐先生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1952年,饶宗颐受聘于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接着担任高级讲师、教授,不久他便与金庸相识并结为好友。有一次金庸夫妇去拜访他,金庸问饶宗颐:“您的治学之道博大精深,文史哲艺融会贯通,是一个精通六艺、才备九能的全才。可是我听说您从来没上过大学,也没有学历,这是不是真的?”,饶宗颐笑眯眯说:“是呀,从幼年起,因为受父亲的影响,我就朝朝夕夕泡在自己家里的天啸楼里面读书。家中的天啸楼藏书10万部,我究竟读了多少,现在也无法想起,这样一来上正规学校反成为了副业。我是觉得学校里老师讲的,我早就知道”。金庸在很多公开场合说过,饶先生是国际公认的一代巨匠,港台学人视其为第一流的国学大师、南派文化宗师。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的沙漠了。 饶宗颐取得如此巨大成就,走的是自学成才的道路,他的治学之道是什么?有什么法门和捷径吗?饶宗颐经常说,没有孤独就不能做学问,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要静下心来读书,要专心致志去做事。饶宗颐说,冷同热是相反的,要在冷里头慢慢地培养自己读书做学问的兴致,因为冷了就有时间,热了时间就是别人的了。 饶宗颐的家位于香港的跑马地,在赛马日的时候从阳台望下去,可一览骏马竟逐,但是姚宗颐很少去看。特别是在晚年,他很少出门,几乎不应酬,而是在自己小小书房这个天地里读书写字,清静达观,身心愉悦。饶宗颐引用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比喻自己每天坐在葫芦里。饶宗颐说读书做学问如果说有方便法门,那就是“开窍“,这点十分重要,如果有家学的话,由长辈引导入门,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饶宗颐谦虚地说自己一生做人做学问只是守株待兔,有幸抓到了几只兔子。饶宗颐没有打诳语,守株待兔这一个“守”字,正是成就大师之法门,守在书斋,守着学问,“恒兀兀以穷年”,守的实在是一生的寂寞和孤独。名利场上,热闹台上,一定出不了大师。饶宗颐之守,守的是笨功夫,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做学问原本就没有终南捷径,出两本畅销书,登几回讲台,就俨然成大师,怕只是笑谈而已。 今日之世,成明星容易,成大师难。许多学者和作家成不了大师,甚至连学者作家也做得不像,那是因为他们不能守,或者他们原本就没有东西可守。饶宗颐守的是什么呢?守的是恒心!守的是信念!
  • 状元宰相文天祥被俘,忽必烈劝降五年,杀了不忍心,又怕放虎归山 讲述状元宰相文天祥被俘前后的历史,以及著名诗篇《过零丁洋》诞生地伶仃洋的今与昔,剖析元世祖忽必烈对文天祥杀了不忍心,又怕放虎归山的心态,证明文天祥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 大战在即下盘棋——大将军费祎能成事,“阿斗”刘禅其实也不傻
  • “男耕女织”——明太祖朱元璋的理想帝国, 草根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平生读书不多,最喜欢的是《道德经》,尤其是关于“小国寡民”的那一段。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打出的响亮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在他的理想中,一个完美的理想帝国应该就是无贫无富、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
    为了建设这个“人间桃花源”,朱元璋建国后,逐渐剪灭了天下豪族,然后在耕和织两个产业上进行了重大的变革。他推行了一场重大的土地革命,基本消灭了大地主阶层,形成了一个以小自耕农为主的农耕经济社会。 在中国社会经济历史上,有两种植物彻底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一是宋代的水稻,二是明代的棉花。 棉花是一种外来植物,原产于印度。宋末元初的时候,棉花已经在南方地区得到了一定面积的普及,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的妇女黄道婆,她改革研制的纺织技术得到了重大突破。朱元璋建国以后,大力推广棉花种植,他的一系列政策推行,不仅使荒废的土地被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粮食产量也大大增加,这也为绵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条件。 棉花的种植和棉纺技术的革新,彻底改变了中国人以丝绸和麻布为主的穿着传统,服装产量为之大增,棉纺织业迅速成为当时社会第一大手工制造业。明代的这场棉花革命,如同之前的宋代水稻革命一样,再一次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明史•食货志》中记载:“宇内富庶,赋人盈羨,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稟蓄积甚丰”。 如果将明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放到世界经济史中去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发生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其实也是以纺织业为启动点,而它最终引爆了机械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同时带来了社会组织的颠覆性变革,最终诞生了资本主义,从而改变了人类文明的方向。 而朱元璋推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户一织”,这种家庭手工纺织与规模化的工厂生产相比,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几乎没有劳动成本的支出,男女老少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单独操作。在这种生产模式的竞争下,规模化的手工业工场当然就没有任何生存的空间了。也正是因为手工棉纺织业兴盛的原因,在中国就没有产生工业革命的根源,十分完美地符合了朱元璋最渴求和推崇的“男耕女织”的理想社会,同时也保持了低效率前提下的社会稳定结构。 对农业文明状态下的民生而言,最重要的内需产品只有两个,一个是吃,一个是穿。而水稻和棉花的引进和推广,在“耕”和“织”两大领域分别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同时也创造了闭关锁国的必要条件。 明代的棉花革命,是中国农业经济的最后一次革命,也是小农经济兴盛的关键性因素,它将古典的中国经济推拱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终止于此。从此之后,在长达400年的漫长时间里,中国也就成为了一个缓慢进步、超稳定的小农社会,一个与世界“公转”无关,相对独立“自转”的帝国。
  • 美国人小小的一杯鸡尾酒,蕴含着博采众长的大道理! 小故事也能说明大道理。
    有一次,俄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和美国人一起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晚宴。晚宴中,大家都大谈特谈自己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只有美国人沉默不语,他一边品着美酒,一边微笑地看着这些争得面红赤耳的众人。 看到美国人的这副模样,有人就得意洋洋的说:“怎么了?不服气?那我们就让你见识见识什么是真正的美酒”。于是,俄国人拿出了以烈性著称的伏尔加,法国人拿出了香飘飘的香槟,德国人拿出了提神醒脑的威士忌,最后大家又品尝了意大利人拿出的沁人心肺的葡萄酒。轮到美国人时,大家用嘲讽的眼光看着他,心里想,看你能够拿出什么样的好东西来。 没想到这个美国人一点也不着急,只见他从从容容,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在桌子上拿起一个空杯,然后把大家先前拿出的各种酒,各自都倒了一点进去,摇了一摇,然后慢条斯理地说:“这是鸡尾酒,这个酒正好体现了我们美国的民族精神——博采众长、综合创造,现在我把它奉献给大家”。听了这句话,这几个国家的人全都呆了。 美国人的一杯小小鸡尾酒,蕴含着博采众长的大道理。看来,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强国,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美国人发明鸡尾酒,爱喝鸡尾酒,盛产鸡尾酒,也的确有其地域的根源。 博采众长这个成语,出自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君道》,意思是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者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由此可见,我们的前辈早已悟透博采众长的哲理。古人尚且懂得这个道理,何况是今天的我们呢?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要多向别人学习,多听别人的意见,多吸收别人的优点,而不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一个人倘若能够博采众家之长,吸纳别人优点为己所用,必定会成为集大成者,无往而不胜。做到把敏锐的眼光、宽广的胸怀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起来,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就一定能够成为大智慧者,成就一番事业!
  • 从典故“纸上谈兵”说起——用人学问大,牢记“三板斧” 通过剖析“纸上谈兵”这个用人失败的典故,说明用人的重要性,总结出三条用人的基本规则。
  • “三十而立”立什么?最重要的三条是:立身、立业、立家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该干的事情,该注意的问题。对于人生各个阶段要义的最好注释,早在2500年前,中国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就给出了答案,其中“三十而立”是最重要的一条个方面。
    在《论语为政》篇中,有这样的论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三十而立”,孔子解释说,三十岁的时候懂得了礼义,言行都很得当,有独立的见解和意见,不会人云亦云,能独立、周全做事。 一般来说,三十岁之前,是人生学习知识、丰富阅历、接攒能量的阶段,而六十岁以后,却是人生逐渐落幕、安享晚年的阶段。可以说三十岁到六十岁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人生最重要的节点。这个节点把握好了,一辈子幸福;这个节点出了问题,整个人生就不那么完美了。“三十而立”是个关键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十而立”是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那么“三十而立”,究竟是要立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三条是:立身、立业、立家。 一是立身。立身并不是简单的安身立命,而是指自我道德的修养。古代圣人的“三不朽”标准是:立言、立功、立德,这也是今天的我们仍然要努力的方向。但是作为普通人,最起码的基本初级阶段,就是要做到立身了。三十岁立身的人,不仅在自我修养方面要有比较稳定、比较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且在社会上也有了自己的人脉和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有一定的口碑。这种立身相当于是我们的无形资产,也是我们日后事业腾飞的基础,所以立身这个基础一定要打牢。 二是立业。三十岁的人经过了寒窗苦读的阶段,都步入了社会,有了自己的工作。立业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我们可以心怀“诗和远方”的梦想,但是现实的“面包”一定要有,正所谓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父母好不容易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但一个人到三十岁了,还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不能填补家用,甚至还要啃老,那就是“大不孝”了。三十岁立业,就是要把事业的基础和方向固定下来,而且还要小有所成,这就为以后成就一番大事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是立家。古代社会讲先成家后立业,但现代社会大多数都是先立业再成家,这是人们思想的转变和进步,也是现实生活压力所迫。家庭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三十岁成家不早、也不晚,正合适。更何况父母此时都已近年老,渴望抱孙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该为父母着想了。 人到三十,是人生最好的年龄阶段,这个时候的你最有魅力,最有激情,不老也不嫩,时候正当。当所有的一切到来的时候,懂得了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感恩,什么是奋斗的目标,不再是那么幼稚,那么迷茫,那么轻狂,而是开始变得稳重、成熟 ,能够三思而后行,想事情、做事情会更加仔细、周全,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成熟的人了。 人到三十,只有做好了立身、立业、立家这三条,人生就有了稳固的基础,事业就会风生水起,家庭就会幸福和睦,美丽人生就走上了康庄大道!
  • 俗语“破天荒”的由来——这个词语来自于古代科举考试的典故 天荒的原意是指馄沌未开、荒凉落后的原始状态或地区,通俗地说就是未开垦的土地。现代俗语‘’破天荒‘’的意思,是形容从来没有过的,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在古代,常常用‘’破天荒‘’来比喻某人平日里默默无闻,因为某件事情而突然得志扬名。破天荒的近义词有:前所未有、史无前例,都是从来没有过的意思。
    为什么‘’破天荒‘’会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俗语?有什么历史由来?这与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关,这里面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典故。 古代科举制度是逐级选拔人才的,凡是考进士的人,都是由地方政府选送本地区成绩最好的人入京赴试。相传,唐朝年间,荆南地区(今大部分属于湖南省)一连几十年都没有一个人能考上进士而金榜题名,人们戏称荆南地区为‘’天荒‘’,借以讥讽荆南地区文化落后,出不了高才生,同时把解送考生称作为‘’天荒解‘’。 据考证,‘’破天荒‘’一词出自于宋朝孙光宪《北梦琐言》的第四卷,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这里记载的是一件什么事呢?唐宣宗大宗四年(公元850年),荆南地区的长沙,有个应试考生名叫刘蜕,终于考中了进士。荆南的士绅十分得意,认为这是破了天荒。当时镇守荆南的魏国公崔弦得知刘蜕高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带头集资70万贯‘’破天荒‘’的钱赠予刘蜕,表彰他破了‘’天荒‘’,为荆南赢得了美名,以建‘’状元府第‘’。刘蜕在给崔弦的回信中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信中表示感谢乡亲的厚意,同时表示自己不同意‘’破天荒‘’这个说法。刘蜕谦虚地说,荆南距京城不过一千多里,还称不上‘’天‘’,怎么能说是破了‘’天荒‘’呢?但不管刘蜕怎么认为,‘’破天荒‘’这个词后来还是流传开来了。 据查证,刘蜕,字复愚,湖南长沙人,是大宗四年的进士,曾任左拾遗之职,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华阴令,后又任商州刺史。刘蜕是晚唐的散文家,以‘’为文奇诡岸杰,自成一家‘’著称。 综上所述,俗语‘’破天荒‘’是来自于古代的科举考试典故,因为刘蜕高中进士的缘故,这个词语在原意的基础上作了引申。
    冷知识
  • 吝和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趣味的故事告诉你 现代汉语‘’吝啬‘’一词是什么意思?北方人的通俗说法是抠门,南方人则说是孤寒。
    有人说,吝啬就是十二生肖中的鸡,为什么呢?因为铁公鸡一毛不拔。当然,这是笑话,不能当真。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严格来说,吝啬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财产、物质、知识、情感过分看重、爱惜,该花的不花,该用的不用,从不愿意奉献给他人、集体和社会,缺乏自我牺牲的精神,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根据字典的解释,吝是个形声字,本义是顾惜,小气,舍不得。啬是形象粮食收入谷仓,也有小气的意思,该用的财物舍不得用。这两个字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但这两个字是怎么走到一起,组成了词语的呢? 这里面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相传在从前,有这么两个人,一个叫做吝先生,一个叫做啬先生。有一天,吝先生去城里办事,路上遇到了啬先生。两个人谈得十分投机,分别的时候两个人彼此约定,不久后的中秋佳节要一起赏月。还说好了到时候吝先生就带酒,啬先生就备菜。 转眼就到了中秋之日,秋高气爽,吝先生和啬先生按照约定前往指定的地点。这两个人都是有名的小气鬼,虽然约好各备一物,可是谁也不愿意花一分钱。两个人见面后,发现对方手中也是空空如也,两人不禁相对大笑,却仍然镇定地坐在石桌旁边谈笑风生。 吝先生首先站起来,他用手做成一个杯子的形状,遥指天空,高声说道:‘’月光如水,水如清酒,请啬兄开怀畅饮‘’。啬先生也毫不示弱,随即伸出两个手指当做筷子,指着荷塘,慢条斯理地说:‘’池中有鱼,鱼便是菜,请吝先生大饱口福‘’。吝先生做出喝酒的样子,自夸道:‘’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逊色三分‘’。啬先生也假装吃菜的样子,说道:‘’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无法相比‘’。 来往的路人见到他们两个人的荒唐举动,个个笑得前俯后仰。其中有一位路人认识吝、啬两人,便风趣的讽刺挖苦他们说:‘’你们喝的是吝啬酒,吃的是吝啬菜,活着是吝啬人,死了是吝啬鬼,吝啬相伴,永不分离!‘’。 这个笑话故事流传了下来,吝和啬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懂得,汉字及其词语十分丰富有趣,在汉语中,象吝啬这样的词语叫做联绵词,什么意思呢?就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生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或是无双声叠韵,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蜈蚣、胭脂,或者同音相重复,如白白、条条。正是因为这样,古人便把吝和啬合在一起,组成了词语吝啬。 在《周易》这本书里面,‘’吉、凶、悔、吝‘’这四个字,是占断人生吉凶成败的四个断语。这其中‘’吝‘’的解释是:有错不自知,不知悔改,基本意思就是心上有事,有包袱,放不下,进而举棋不定。这里‘’吝‘’字的意思,跟我们平常说吝的意思是有所不同的。
    冷知识
  • 明朝大才子、《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为何被人埋入雪堆活活冻死?

    2020-09-09
    图片
  •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儒释道的高度共识,成功者的重要法

    2020-09-05
    7跟贴
    图片
  • 在商场上如鱼得水的潮汕人,为何喜欢喝粥?喝粥蕴含着什么玄机?

    2020-09-01
    2跟贴
    图片
  • 从《易经》最吉祥“谦卦”中,领悟“满招损,谦受益”的人生智慧

    2020-08-30
    3跟贴
    图片
  • 自由女神并不是美国人雕塑的,其背后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0-08-26
    图片
  • 大道至简——聪明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人如此,处世亦是如此

    2020-08-22
    图片
  • 纪晓岚:“佛见佛笑”,乾隆赞许——会说话,懂表达,才是佼佼者

    2020-08-19
    3跟贴
    图片
  • “围棋十诀”的第一诀:求而不贪——从围棋的要诀中领悟处世智慧

    2020-08-18
    4跟贴
    图片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