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明朝大才子解缙的离奇死亡悲剧
据《明史解缙传》记载: 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明成祖朱棣看到有大才子解缙的名字,问了一句意味深长、很有水平的话:“缙犹在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成祖朱棣
纪纲一贯善于揣摩上意,且草菅人命,于是“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说的是纪纲心领意会,立马赶到关押解缙的狱中,假意置酒祝贺,将解缙灌醉,然后拖到室外,埋入雪堆中活活冻死。这年,解缙年仅四十七岁。解缙去世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儿宗族被流放到辽东。
02.解缙何许人也?值得明成祖朱棣如此关注
解缙(1369年-1415年),明代第二位内阁首辅、著名文学家,江西吉安吉水县人,明朝著名政治人物、进士解纶之弟。解缙自幼好学,才思敏捷,十九岁中进士,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解缙才气横溢,尤其擅长五言诗,现存诗五百余首。

桀骜不驯的大才子解缙
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亲自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被学术界称为“辑佚古书的渊薮”,《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03.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
解缙虽然才高八斗,为明朝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善称之不容口”,“无顾忌”,具有知识分子自视清高、目空一切的典型通病。说白了,就是他不懂得为官之道,为人处世过于高调,这就给他造成了很多的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太祖朱元璋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解缙因上“万言书”和指名道姓批评朝政及官吏,惹得太祖朱元璋不悦,被罢官八年之久(朱元璋语:“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起用解缙,任翰林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后因得罪权贵,又被排挤出朝。永乐五年(1407年),解缙被贬广西,降为布政使司参议,在广西逗留约两年。经过如此沉重的打击和挫折,解缙仍然不长记性,我行我素,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朝廷权贵和同僚,被视为官场上的另类分子。

解缙直言进谏
有人说,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确是如此。解缙之败,败在立储之事,再深究一下,就是败在他的处事态度上:在立储的风口浪尖上,人人躲避,以求自保,而解缙却迎风而上,他仗义直言,力荐太子,因而得罪了“争储位”失败的朱高煦,以致招来了后来的万劫不复。
04.解缙一句“好圣孙”,确定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也因此彻底得罪了汉王朱高煦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当时朱棣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为什么呢?因为长子朱高炽虽然宅心仁厚,但外貌不佳,还有脚疾。而朱高煦则英武挺拔,且很有政治手腕。但解缙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

心胸狭窄的汉王朱高煦
解缙为说服皇上,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原来,明成祖朱棣很喜欢朱高炽之子朱瞻基。于是两人相视而笑。最后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
自古以来,历代皇位,立长立嫡,是为正统。解缙之举,是做了一个臣子应做的本分,他促使成祖朱棣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才有了后来明朝的“仁宣之治”。
从此,朱高煦深恨解缙。太子虽立,仍不为成祖所喜。解缙进谏说:“这样做会引起争端,不好。”明成祖朱棣不悦,认为他是有意离间,加上朱高煦的挑拨,成祖朱棣一怒之下,便将解缙贬到广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缙草书千字文
05.解缙有三件事被汉王朱高煦抓住把柄,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最后以雪埋冻死的悲剧收场
史书评价,汉王朱高煦心胸狭窄,阴险狡诈。“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朱高煦恨解缙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处之而后快,于是朱高煦经常无事生非,诬陷迫害解缙。这也为解缙最后悲剧收场埋下了伏笔。
解缙有三件事被朱高煦抓住了把柄,并告御状:
一是所谓的“泄禁中语”。解缙是内阁中的要员,掌管枢密之事,他自然知道皇帝很多最忌讳的事情,皇帝也是很害怕他把这些事情泄露出去,于是对他处处提防。但是解缙的不低调,“善称之不容口”,无所顾忌,早就引起了皇帝的猜忌。这自然成了朱高煦告状的好材料。

解缙塑像
二是所谓的“廷试读卷不公”。解缙曾两次主持会试,一次是永乐二年(1404年),一次是永乐四年(1406年)。朱高煦说其读卷不公,是因为解缙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人。虽然这些被选拔出来的人的确有才干,这也就是所谓的举贤不避“近”。这件事虽然朱照煦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他状告到朱棣那里,已经足够使朱棣内心对解缙起了猜忌之心。要是皇帝对臣子起了杀心,死就是早晚的事。
三是“私觐太子”。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成祖朱棣北征未归,故私下觐谒太子朱高炽,此事被朱高煦发觉,说他私觐东宫,必有隐谋。成祖朱棣回京,朱高煦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本就对解缙不满,加上这时的皇上也提防太子的一举一动,于是为之震怒,便借题发挥诏令将解缙逮捕入狱。

解缙被埋入雪堆冻死
解缙被关押五年,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并株连多人。最后,便有了永乐十三年(1415年)纪纲假意置酒祝贺,将解缙灌醉,活埋于雪堆中冻死的悲剧。
0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解缙之死告诉了我们什么处世道理?
细细想来,解缙之死原因已经跃然纸上,他吃亏在过于锋芒毕露,过于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为人处世从不收敛,实属智商高、情商低之人。

解缙画像
经过多次的沉浮,倘若解缙能够谨慎自己的言行,可能还能保住自己,毕竟太子朱高炽对解缙是赏识的,等太子将来登基,定会得到提升,但解缙偏偏就做不到这一点。常言道:“人串门子惹是非,狗串门子挨棒槌”,解缙之死,就是串门子串出来的祸端。
朱元璋是皇帝,他又不是神人,哪里会大度到任人指责其统治的好坏?朱棣是皇帝,他也不是圣人,哪里会没有点私心杂念,并任人指教随意摆布?朱高煦是皇子,想当太子即位是梦寐以求的事,哪里允许别人插上一杠,破坏其美事?
倘若解缙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绝不至于落得这般的凄惨下场;倘若解缙有和珅般的溜须拍马本事,肯定也能有升官发财的辉煌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
所以说,我们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一定要谨言慎行,什么该说该做,什么不该说不该做,自己心中要有个尺度,不能逞一时之快不计后果。官场上“明哲保身”,“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原则还是要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