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王势迫不改颜,铁血丹心映忠肝

——名士风骨

杜陵布衣,诗中傲骨,笔底波澜,书尽民间疾苦;眉山居士,挥毫如龙,气吞虹霓,尽述浩然正气;蜀汉英烈,出师未捷,身先士卒,忠心可鉴;川军抗日,“死”字为旗,英勇无惧,护国安邦。

嘉言懿行美名扬

皓月清风世代传

巴蜀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灵秀之所。地处西南,民风淳朴,远离尘嚣,却汇聚了天地之精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俊杰。巴蜀儿女,无论是文治武功,皆以忠义为先,其精神风貌,令人敬仰。

然而,在西汉末年,这片土地也经历了一场动荡。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公孙述割据益州,自称天子,建立成家政权。他性情苛细,昧于大体,不达权变,使得蜀中名士多不愿与之合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公孙述广求贤才,然而众人皆知其志狭量浅,不足成大事,因此纷纷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动荡的局势中,蜀郡江原的王皓、王嘉兄弟,尤为壮烈。他们居官清廉,治事严谨,深受百姓爱戴。当公孙述窃国柄、僭号称帝、肆意妄为、朝纲败坏之时,王皓与王嘉兄弟二人却愤然拒绝与其同流合污。他们耻与逆贼为伍,坚守臣节,不改初衷。公孙述为了拉拢王皓与王嘉,曾多次以高位厚禄相诱,甚至以严刑峻法相逼。然而,王皓与王嘉二人却不为所动,他们誓死守护臣节,坚守道义,不为浮华所惑。公孙述见软的不行,便来硬的,他拘禁了王皓与王嘉的眷属作为人质,企图以此迫使二人屈服。然而,王皓与王嘉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们誓死不屈,以生命捍卫了忠贞与正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公孙述的威逼利诱,王皓毅然拔剑自刎,以明其绝不叛道之决心。公孙述闻讯后怒不可遏,下令屠戮了王皓的眷属。而王嘉在得知兄长死讯后,更是痛心疾首,他自责未能先兄长一步赴死。不久之后,公孙述再次遣使者征召王嘉,王嘉慷慨陈词,慨然引颈就刃,以身明志。公孙述恼羞成怒,又加害于王嘉的妻儿。王皓与王嘉兄弟二人的忠贞不屈,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

初,平帝时,蜀郡王皓为美阳令,王嘉为郎。王莽篡位,并弃官西归。及公孙述称帝,遣使征皓、嘉,恐不至,遂先系其妻、子。使者谓嘉曰:“速装,妻子可全。”对曰:“犬马犹识主,况于人乎!”王皓先自刎,以首付使者。述怒,遂诛皓家属。王嘉闻而叹曰:“后之哉!”乃对使者伏剑而死。

译文:在平帝朝,蜀郡人王皓担任美阳县令,王嘉担任侍郎。王莽篡位,二人辞去官职西归。及至公孙述称帝,派遣使者征召王皓、王嘉,担心他们不来,先逮捕他们的妻子、儿女。使者对王嘉讲:“赶快整理行装,妻子儿女还可以保全。”王嘉答:“犬马还懂得效忠主人,更何况士人!”王皓先自杀,让人拿着首级交予使者。公孙述大怒,随后诛杀王皓的家属。王嘉听说后,叹息:“落在后面啦!”遂面对使者伏剑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失民心,公孙述终被光武帝刘秀大将吴汉击败,成家覆灭。刘秀平定蜀地后,特表乱世中保持高尚节操之人。闻王皓与王嘉之事迹,深为敬佩,亲自下诏为二人封土厚葬,并于其故居门前刻石立碑,以昭彰其忠贞之德与刚毅之志。

王皓之子王广,在父亲遇难时幸免于难。数年后,刘秀诏令征召,广婉言谢绝,言其父仇未报,不敢贪图世间的荣华富贵。广之高洁品格,为世人所称颂,其风范流传后世,成为佳话。

千年风霜铭壮志

忠魂犹照后来人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有志之士,宁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去追求仁德,追求正义。东汉之文人,非独文学有卓绩,道德亦臻高境。视君臣之道若父子之情,虽处乱世,初心不改。此孝悌之风,彰显高尚之操守与坚定之信念。当其时也,世道虽乱,犹守忠于国,怀感恩之心。此等忠诚亦为后世之人精神之追求与道德之底线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世之人,亦多以王皓与王嘉为榜样,颂其忠义之名。巴蜀之地,亦因有此等忠义之士而愈显其灵秀之气。至今,王皓与王嘉之忠义事迹仍广为流传,激励着后人坚守道义、不屈不挠。故事虽已远去,但忠义之魂永存!元代张养浩为江源人王皓、王嘉的英勇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所感,特写下《王皓王嘉》称颂二王事迹,“隐无真识保终难,势迫谁能不改颜。爱杀蜀中两夫子,甘心伏剑死空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墩子现状

今崇州市江源街道邓公村,有一地名为“王墩子”,乃二王墓阙遗迹所在。墓阙虽不复存,遗址上仍有高耸土台,树木葱郁,旁有田陌纵横,羊马河水涛涛不绝。昔日墓阙虽已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二王精神却永矗人心。正如常璩《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中所言:“有志者莫不仰其高光,范其遗风。”王皓与王嘉,不慕权贵,不图厚禄,慷慨赴义以全节操。为时人所景仰,其精神流芳后世。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忠义精神,共同守护这片钟灵毓秀的蜀中胜地!

探寻江源历史

汲取文化力量

部分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文稿:蒋沁志

编辑:杨涵锐

初审:廖清建

复审:罗英

终审:况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