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膝关节会出现“咔嗒”声吗?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骨关节炎的总患病率达15%

保守估计患者超过1亿

哪些症状是关节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

如何科学预防骨关节炎?

一起了解↓

骨关节炎呈年轻化趋势

这几类人群要注意

骨关节炎是一种

由于退化或过度使用关节等因素

诱发的非感染性疾病

发病人群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但近年来

40岁以上的病人逐渐增多

骨关节炎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医生表示

造成骨关节炎发病年轻化的原因很多

比如肥胖率上升

糖尿病发病增加、运动不当等

骨关节炎发病的重点人群包括:

  • 40岁及以上的人群;

  • 女性人群;

  • 肥胖或超重人群;

  • 有创伤史的人群;

  • 长期从事负重劳动等特殊职业的人群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

关节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

骨关节炎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疼痛

可能是慢慢出现

也可能是在损伤后迅速出现

除此之外,骨关节炎还有一些

检测指标↓

关节活动是否受限

如果患者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的症状,就要考虑发生骨关节炎的可能性。

关节是否僵硬

许多骨关节炎患者会出现关节僵硬的症状。有些患者表现为早晨起来关节不能动弹,需要缓一缓才能活动。

关节活动时是否发出摩擦音

骨关节炎患者活动关节时常会感觉到关节的摩擦,有时甚至可以听到“咔嗒”声或其他摩擦音。

关节是否肿胀

关节活动过多等原因使关节滑膜分泌大量滑液,造成关节积液,俗称滑膜炎。滑膜炎反复出现,是提示骨关节炎的重要信号。

此外,若出现关节不适的情况

还可参照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

初步自评患病风险

若得分>38

则提示骨关节的健康状况较差

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6个问题

可能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膝关节!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

承受的重量越大,退化也越快

这些不良习惯和膝关节健康息息相关↓

1、久坐不动

常见情境:伏案工作、坐长途车

久坐不动会使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变得无力

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下降

由此加重膝关节的损伤和疼痛

久坐不动的人关节炎发生率为10.2%

有健身、跑步习惯者

关节炎的发生率仅为3.5%

坐久了可以站一站,走一走

2、突然长距离暴走

常见情境:特种兵式旅游

对于平时没有运动习惯

每天久坐不动的人来说

腿部肌肉力量通常不足

如果突然长距离暴走

就很容易造成膝关节的不稳定

3、长期爬楼梯

常见情境:反复上下楼

人在爬楼梯时

单腿需承受4~5倍的体重压力

下楼梯时更是达到7~8倍

不正确的爬楼姿势

会进一步加重膝关节的负担

尤其对髌股关节的伤害最大

4、长时间在跑步机上狂奔

常见情境:锻炼身体、减肥

跑步强度过高或跑量过大

会增加骨关节的发病风险

特别是膝关节和肌肉协调性不好的人

长时间在跑步机上跑步

可能会对膝关节的半月板、软骨

形成振荡损伤

5、受凉

常见情境:气温骤降、不穿秋裤

寒冷刺激也容易诱发或加重

骨关节炎疼痛等急性症状

6、肥胖

常见情境:管不住嘴、迈不开腿

体重过大容易加剧关节软骨磨损

减轻体重可减轻髋、膝关节等下肢关节的负重

研究表明,体重每减轻约0.45千克

膝关节的载荷就会减轻约1.8千克

减轻体重

能使膝关节炎的发病率降低25%~50%

预防关节炎,牢记这3点

「 1.适当运动」

  • 运动是预防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平时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可做一些非负重有氧锻炼,如游泳、骑自行车。

  • 避免过度运动及不适宜的活动,如反复上下楼梯、爬山、深蹲、蛙跳等。同时也需避免活动时间过长,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 加强膝关节内侧力量,缓解膝盖疼痛,可以练习这个动作↓

「 2.合理膳食 」

  • 高体重者会加重髋、膝等关节负荷,加速关节面磨损、老化,所以,肥胖患者需要控制体重,低糖低脂饮食,控制热量摄入。

  • 多吃富含钙及维生素D的食品,如牛奶、海鱼、贝类、虾、豆制品等,强健骨骼;多吃鸡肉、牛肉、鱼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提高肌肉力量,增强关节稳定性;多吃富含Ω-3和黄酮、类胡萝卜素的食物,如卷心菜、甘蓝、三文鱼、沙丁鱼、核桃等,可降低炎症反应。

「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 不要久蹲、久跪等,蹲的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起身时尽可能先让脊椎保持垂直状态,然后用腿部肌肉支撑身体,慢慢起来;

  • 注意保暖,避免关节受凉,可以使用关节护套进行保暖,或局部热敷等;

  • 及时正确处理关节损伤;下肢关节有病变时,双下肢会受力不均,建议使用拐杖或手杖以平衡和减轻关节负担。

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综合《朝闻天下》、《生活圈》、“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