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国各个方面的活动仍在继续,影响着许多行业的发展。

在这一年,邓小平在会议上提出了紧抓教育的建议。

他一直觉得教育是发展一个国家,重中之重的因素。

这个建议一提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刘源得知此事后,也十分高兴,时刻关注着这件大事的进展。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只有知识会改变命运,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放弃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刘源和工友一起去报名参加高考,因为年龄超出了招生范围,导致这个申请未通过。

申请被退回后,刘源再一次查看了招生信息,觉得高考有年龄要求,是很不合理的。

刘源认为高考是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因为年龄问题导致无法参加高考,十分可惜。

刘源和工友们为了争取到这一次的机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中央反馈。

于是,刘源在信中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目的,直接在信中连续写下了“四个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件寄出后,刘源就密切关注回信,生怕被驳回。

中央最后给了他什么样的回信呢?他能顺利参加高考吗?

刘源是刘少奇的儿子。刘少奇在工作上十分严谨,态度端正,在家庭教育上更为严格。

刘少奇有9个孩子,要把每个孩子都教育好,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刘少奇却做到了,他对孩子们既严格要求,又保留了他们的童真。

刘少奇在教育方面很有一套,他认为学习要抓严,品德体育也要管。

刘源是刘少奇众多孩子中,排名最小的一个儿子,在1951年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小,刘少奇就给刘源制定了详细的成长计划:规定刘源在9岁的时候要学会游泳,13岁参与社会实践,15岁独自出门参加下乡活动和到军队参与锻炼。

刘少奇这般用心良苦,是刘源成才的关键。

刘少奇在一次活动中,带九岁大的刘源一同出发北戴河。

北戴河的天气比较恶劣,刘少奇觉得这是锻炼孩子的一个机会。

刘少奇问刘源:“现在刮大风,海面上的浪很大,你敢下去吗?”

尚未见过这么大风浪的刘源胆怯了,对父亲摇了摇头,说:“我不敢……”

刘少奇听到后,变得更严肃了,命令刘源说:“不要说不,现在给我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源面对严肃的父亲,只好把衣服换下来,跳入水中。

入水后,刘源感到这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怕,渐渐地在水里游了起来。

上岸后,刘少奇耐心地对刘源说:“要学会游泳就不能对水产生恐惧,做任何事都一样的道理。”

后来,刘少奇又按照计划把刘源送到军队进行锻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源初到军队,心情十分激动,他很好奇军队生活是怎么样的。

很快刘源就开始了军队训练。刘源在训练中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极大磨炼了他的意志。

在1968年,刘源义不容辞的参与了知青活动。

他被安排到山西的一个村子里劳动,很快与村民打成一片。

他在这里一待就待了八年,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

回到北京后,刘源在一家工厂上班。

直到1977年邓小平提出恢复高考,刘源十分激动,他知道机会难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7年8月的一个早晨,大街小巷都响起了播报:“高考制度恢复了!”

刘源听到后,马不停蹄地跟工友一同阅读招生条件,发现自己都符合要求,就开始着手准备学习参加考试。

但是不久后,刘源却收到了考试资格未通过的信息。

刘源百思不得其解,回去又仔细阅读了一遍招生简介。

原来,刘源忽略了年龄要求,招生简介上要求的是25岁以下的人群,刘源已超出规定年龄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源认为,这项要求非常不合理,因为当时的中国急需人才,框定了年龄,岂不是埋没了很多人才?

于是他决定给中央写信反馈意见!

在信中,刘源简单写明了自己的诉求与身份,把信件直接寄到了邓小平手中。

邓公收到信件后,还感到一丝惊讶,毕竟这孩子也算是自己从小看到大的,一般不会轻易求助他人。

刘源在信中写道:“如果不能报考,我不情愿,如果让我考,考不上不怨任何人。”

邓公收到信后,很受触动。随即对北京市委书记下达批示:准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刘源也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