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xūn),是一个不太常用的汉字,其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多用陶土烧制而成。除了乐器的语境之外,过去也有不少文士以之取名。本文要介绍的这位胶东历史人物,即属这一情形,其名字叫作“戴埙”,活跃在清初,具体籍贯为莱州府平度州,事迹在道光版的《平度州志》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在明清时期的平度地界,戴氏是有名的书香之家。实际上,戴埙的名、字和号,也能从侧面体现出这一点。根据记载,他的字为“伯吹”,号为“云门”,化用了《诗经》中“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典故,很能体现出其家族的文化素养。

受家族风气熏陶,戴埙后来也走上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他在顺治乙酉科考取举人,又在壬辰科考取进士(注:当科平度共有三名进士,分别是崔谊之、戴祚昇和戴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榜题名之后,戴埙先出任广东饶平县知县,后补任湖南会同县知县,期间颇有政绩,后升任户部浙江司主事、郎中,数年后又奉命巡按四川,史称他“恩信彰著,蜀任感戴”。而在为官之余,戴埙还有不少著述,如《入蜀纪闻》《荆山集》《胶水含英集》等。查询州志可知,戴埙的子孙后人也延续了祖上的科举家风,乾隆年间平度州的举人戴如煌(曾任商城、武涉等县知县,后升任达州知州)就是戴埙的元孙。

值得一提的是,戴埙之所以在州志中留名,不仅是因为其考取了进士,还与其优秀的品行有关。

根据记载,戴埙的父亲有妻妾多人,其生母王氏早逝,由嫡母将之抚育成人。戴埙起初因年幼而不知晓内情,长大后得知真相,便急忙赶到生母坟前祭扫,一连痛哭数天,算是母子相认。不过,对于嫡母的养育之恩,他也并没有抛之脑后,而是继续孝顺对方。在和弟弟相处方面,戴埙也做到了兄友弟恭、伯埙仲篪,这也正应了他的名字,可谓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