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期的清军精锐,东亚大陆所向无敌,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缅甸?
知知否知知
2024-11-11 14:37山西
鼎盛期的清军精锐,东亚大陆所向无敌,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缅甸?历史总是蕴藏着无数的谜团和反思。在乾隆帝国鼎盛的年代,清军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在东亚大陆所向披靡,可谓是无敌于天下间。然而,就在这一片盛世辉煌之中,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缅甸国,却让精锐的清军陷入了泥淖,屡战屡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清军的武力不足?还是缅甸的实力被低估了?亦或是有什么隐藏的内情暗流涌动?让我们追溯历史,揭开这个谜团的面纱,窥探鼎盛时期清军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缅甸?
序幕:乾隆皇帝震怒下旨,誓要灭缅甸雪耻
嘉庆二年四月,紫禁城内弥漫着一股肃杀的气息。乾隆皇帝正值雍容华贵的五十八岁,素有"热衷武功"的美誉,不料这一年竟接连传来西南戍边的噩耗。先是锐不可当的名将富察明瑞阵亡缅甸,随后参赞大臣额尔登额畏缩不前,未能及时救援,最终导致明瑞大军被缅军包围,节节败退。
消息一经传来,乾隆皇帝勃然大怒!明瑞不仅是他倚重有加的外戚,更是当年平定新疆的功勋戎马。如今这位心腹猛将竟为小小缅甸所杀,皇帝的威严与尊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衅。于是,乾隆决定亲自插手,一雪帝国扫荡西南边陲的耻辱。
怒火中烧的乾隆首先下令逮捕额尔登额,将其处以当世最残酷的"凌迟"刑罚,这也是清一代唯一被处决的满洲高官。不仅如此,他的父兄全家都被发配黑龙江,沦为披甲人的奴仆。乾隆的杀伐果决震惊朝野,由此可见他对此事的执着与决心。
就在朝野哗然之际,乾隆随即召开军事会议,亲任尚在家塾的小舅傅恒为征缅大将军和经略大臣,调拨陆、海、蒙古骑兵部队共计三万余人聚集云南前线,号令麾下的名将阿桂、阿里衮、战神海兰察等尽快出征,要用"狮子搏兔、牛刀杀鸡"的气势,痛痛快快地一举摆平缅甸。
为了夺取胜利,乾隆可谓是下足了狠绳。他不仅将御前亲军索伦八旗调集两千人前往助阵,还盛情赐给傅恒亲自穿戴过的甲胄,并在太和殿上授予军印,以表彰傅恒在此役中将享有"将在外君命"的最高军权地位,可谓是付予厚望。
朝野上下无不对傅恒远征军的实力深信不疑。毕竟满洲正八旗和索伦骑兵是当世最锐利的刀锋,加之装备精良、火力惊人,恐怕小小缅甸根本不在话下。然而,历史总是难料,命运又将开启一段怎样的戏码?
准备:清军以狮子搏兔的气魄,调集帝国精华之师
面对乾隆帝的雷霆怒火,朝野上下无不寒心自危。这一次,皇帝亲自挥军西征,必将全力以赴,誓要扫荡缅甸这一羞耻。为了彰显决心,乾隆紧锣密鼓地调拨起满洲精锐部队,共计三万余人集结云南前线。
首先调来的是千人索伦八旗骑兵。他们生于寒冷的北国深林,自小习猎擒虎,久经沙场磨砺,堪称帝国最锐利的刀锋。其次是一千名出自东北的锡伯族官兵,同为陆战精英。此外,还有西北一千名厄鲁特蒙古骑兵远征而来,他们的骁勇善战在先前的准噶尔之役中已赫赫有名。
除了满蒙精锐,乾隆还下令吉林、西南两地驻防八旗各派遣一千官兵,贵州、四川、云南当地绿营兵亦被征调达两万余人,台湾水师也被征召两千水手前往助阵。望着这支由陆海空三军所组成的远征大军,任谁都不免心生敬畏。
配合强大的人力投入,乾隆更是重兵厚装,为征缅军增添了不少高科技战力。比如可发射爆炸弹的冲天炮、专攻丛林地带的劈山炮,以及外籍传教士设计的重达三吨、可轰破城墙的神威大将军炮等,都被运抵云南前线,为胜利加足了把谷。
与此同时,缅甸那边的局势也渐趋紧张。国王孟驳本已意识到与大清对抗的艰难,一度主动求和,但被乾隆直接驳回。毕竟孟驳虽自诩"世界之主",实则只是一国之君,根本无力与大清帝国相抗衡。况且两国当前还卷入了与暹罗的边境纠纷,缅甸的国力实在捉襟见肱。
虽然如此,孟驳依旧倔强地拒绝向大清纳贡称臣,生怕失去王朝的尊严和声威。眼见战祸逼近,他只得暂时搁置暹罗之争,集中全国主力三万人防守都城阿瓦。与此同时,他还聘请了不少曾为法军效力的欧洲雇佣兵,希望借助他们的西式火器和战术来对抗强大的清军。
此消彼长之下,一场决战已不可避免。乾隆势必不会轻易罢手,直到将孟驳彻底打服;而孟驳亦咬紧牙关,决意同生共死、与大清血战到底。双方的对峙已然白热化,一触即发。到底是大清这支震古铄今的王朝军队能否一举击溃孟驳,还是缅甸将再次重创帝国的威严?一切终将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分晓...
傅恒决定"奇袭",提前出征遭遇重挫
时值乾隆四十一年冬季,集结于云南的清军大营里弥漫着战火将燃的肃杀气息。作为这支远征军的总指挥,傅恒虽年纪不过二十五岁,却早已是乾隆赏识有加的亲信将领。
就在此时,一纸谕旨自紫禁城传来,要求傅恒率军立即前往缅甸首都阿瓦发起迅雷突袭,以期在缅甸防备未完全到位时,一举破城拿下。乾隆如此操之过急,原因有二:一是不想给孟驳太多准备时间,生怕他得到法国或其他欧洲国家的支援;二是想赶在雨季到来之前结束战事,免受恶劣气候的影响。
得旨后,傅恒二话不说,当即传令整装待发。他先派出亲信福勒阿为先锋,率精锐八百人开路前进,随后便率领大军三万余人浩浩荡荡踏上了征程。沿途一路平稳,直到进入缅北丛林地带,才渐渐步履维艰。
由于傅恒操之过急,疏于做好后勤保障的准备工作,很快就出现了种种困难。一方面,队伍先头后尾拉得极长,后勤补给跟不上;另一方面,正逢雨季将至,道路泥泞湿滑,官兵们行进艰难,疲乏不堪。更有甚者,沿途横流的湍急河流和茂密丛林,阻碍了大军前进的步伐,许多战马和大炮都在此受阻打了转圈。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这种艰难行军之际,傅恒自己竟因病致困床,无法指挥大军。眼见形势日益严峻,他只好将总指挥权暂时托付给身旁的副将阿桂全权代理。然而,阿桂本就年纪老迈,腿脚不便,根本无力担此重任。
与此同时,消息一经传开,孟驳自然不会放过如此良机。他迅速集结了缅甸本土军三万余人,加上欧洲雇佣军数千人的火枪和大炮,直扑清军大营而来。就这样,傅恒的远征军在艰难行军之际,竟遭遇了来自缅军的狙击和骚扰,几乎陷入全面被围之境。
阵前会战,清军的索伦骑兵和阿穆尔锐士虽已拼死力战,可终因人手凋零,装备单薄,未及利用火力优势,就被优势兵力的缅军压境,节节败退。一时间,燃眉之急的傅恒只得暂时放缓军心,避其锋芒,以图保全最后的力量,等待时机反扑...
燕京震怒下狠手,扬威大兵压境
傅恒奇袭失利的消息很快传回紫禁城,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震怒。他怎能容忍自己的得力干将在缅军手中吃了如此大的暗亏?于是乾隆决定立即展开新一轮的大规模征讨,誓要一雪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