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首个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识桩。

上海首个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识桩(标识编号:3101181042270001)最近在青浦区金泽镇双祥村设立,首个"沪耕码"也随之上线。

来自青浦区规划资源局的宣传员下到田间地头,为村民们介绍这个新变化。看到日夜守护的土地在指尖化为一幅幅"码上耕保"图,村民们兴趣盎然,不少来乡村游玩的市民也掏出手机,扫码打卡。

耕地是上海超大城市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和郊野空间。为落实耕地保护数字化建设的新要求,不断提升上海耕地保护的动态监测技术和数字化水平,市规划资源局对全市180万亩耕地保有量和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以村为单位,按照空间唯一性进行统一编码,生成了1486个电子身份证——"沪耕码",同步设立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识桩。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等单位和个人扫描"沪耕码",即可查看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位置,也可以在线举报违法占耕问题,查看耕地管理的最新政策,并实现耕地巡查,从而实现"一码查地""一码举报""一码巡田"。

"沪耕码"是耕地网格化管控体系的基本空间单元和保护责任"格子"。市规划资源局用途实施处负责人介绍,通过给每一块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电子身份证,可以提升上海耕地保护的信息化和公众参与水平,发动市民一起保护好上海自己的"生命田"和蓝绿基底的郊野空间。后续上海将结合"沪耕码",全面铺开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识桩设置工作,依托"沪耕码",加强"市—区—镇—村"一体耕地全覆盖、网格化、智慧化管控,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网格信息动态更新管理。

珍惜土地资源,守护蓝绿基底。上海坚持"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原则,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强化耕保责任和手段,确保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上海创新形成超大城市耕地保护全覆盖、网格化、智慧化的管控机制,除了探索使用"沪耕码",还运用高空铁塔监测、电子围栏等智慧监管工具,加强一地一码精准管理。

为了拓宽补充耕地途径,2021年至今,上海规范了近900个涉耕农林水项目,通过实施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非耕农用地整理、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等方式,挖掘并补充耕地潜力。自2014年至2023年底,上海已完成低效建设用地拆除减量114平方公里,约45%形成新增耕地,35%用于新建林地,腾挪的用地空间和指标有效保障了城乡各类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需求。

作者:史博臻

文:本报记者 史博臻 图:受访者供图 编辑:傅璐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