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基层法官年度人均结案500件以上!

碧翰烽/文

据人民日报日前报道,今天的基层工作,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非常辛苦。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为了化解矛盾,来回奔波,并不鲜见。广东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审判员谭敏,作为基层法庭法官,近10年办案3700多件,近3年来年均结案500件以上;甘肃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姜莉玲,甘做沙海“梭梭苗”,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吃住在沙窝,每天要徒步行走20多公里巡回作业,风沙天只能凉水泡馒头,一干就是25年。

一个个基层公务员,不是在解决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路上。基层公务员不仅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还必须有相当的奉献精神。到基层去当公务员,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工作。

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这些还只是正常的工作任务,如果再加上一些形式主义的任务负担,那就更加辛苦了,而且不只是身体辛苦,还有心里辛苦。

年度人均结案500件以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什么各地法院要大力推进诉源治理?像这样的案件办理量,以及还在上升的趋势,切实令基层法官难以承受。

据一家基层法院负责人介绍,与2021年案件相比较,去年就上升了50%,达到近万件的案件总量,人均结案在300件左右。关键问题还在于,如果都走诉讼程序,有的案件难以做到案结事了,可能是判决了比不判决的矛盾更为突出,执行起来受到困扰,有的执行法官一天就要接几百个电话。

在办案数量大、案结事了难的多重压力下,使得不少基层法官负荷过大,尤其到了年底加班加点,依然积案很多。如此状况之下,基层法院很难留得住人才。

诉源治理究竟怎么治?有一个重要措施,还是要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的作用。一是乡村两级人民调解组织。现在的问题在于调解组织是否依法健全?力量是否配齐配强?经费是否保障到位?调解的积极性怎么样?人民调解是一项费时费力,有时候还不讨好的工作,没有强制性,权威性也不够,大家都要坐下来协商。

二是行政调解组织做得怎么样?现在有一些矛盾纠纷涉及到部门单位,比起一些民间纠纷要复杂得多,涉及到了政策法规和专业业务层面。但是有些部门单位不想调解矛盾,担心麻烦缠身,往往推诿扯皮,履职尽责不够到位,还常常以属地管理名义卸责,导致一些矛盾纠纷久拖不决,基层干部也很为难。

三是如何为基层减负赋能?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事情?因为现在有些基层组织已经被形式主义负担所干扰,根本没有充足时间精力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毕竟化解矛盾是件辛苦活儿、困难事儿,需要花时间精力,不是开个会发个文督个查问个责做个台账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靠耐心、细心、专心去做具体工作的。

所以,即使是检查考核基层的矛盾调解工作,也要坚持结果导向原则,实事求是,而不能简单粗暴地以任务数、满意度、化解率来进行考核。否则,也难以达到真正实际的效果。

另外,法院本身也要加强调解工作,特别是要加大执行力度,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真正树立起司法公信力,做到案结事了。

基层工作,就是做具体事情、解决具体问题的,需要的是一件一件地解决,需要的是一个宽松、包容、信任的环境。事难不要紧,事多也不要紧,要紧的是做实事、做好事,做有价值的事,做能得到赏识激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