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和电梯广告真的是魔性广告的集中爆发区。

每每踏入地铁站和电梯内,看到或听到那些不胜其烦重复着的广告语,被洗脑的同时,又止不住地感到聒噪。

如同大字报一般的海报上,多次重复并以醒目的色彩突出了产品名当中的“冻”字,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甚至分不清楚,这样多的重复,究竟是为了让人记住产品,还是为了用有限的广告语,铺满整张海报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广州地铁传媒

重复式的广告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只不过应用到地铁环境中,没有电视广告那样的展播时间限制,循环的次数可以变得无限多。

于是在投放了广告的地方,广告主学会了一招鲜,吃遍天。

去年三得利生啤近日在东京涩谷站投放了一组户外广告。

利用地铁站宽敞、超长连屏的空间特征,三得利打造了超长的地铁广告,整幅画面都在重复着“生”字。

如果不是看到画面中的人物喝完酒后满意的笑容,说不定还会误以为是什么催生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显示屏切换到啤酒那一刻,终于明白,三得利的“生”,不是催生的生,而是生啤的生,未经巴氏杀菌或瞬时高温灭菌,保留了原有风味和活性酵母的啤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这些地铁广告稍微还能有一些设计感,那么许多电梯广告可以说是直白到赤裸。

在广告形式上摒弃设计感,在内容上摒弃创意,在意图上摒弃受众好感。

在狭窄密闭的电梯空间,外放的广告如同魔音绕梁三日而不决,震得人脑瓜子嗡嗡响。

像是这个反复循环的“卫龙魔芋爽,热量低、热量低,热量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了,热量低了,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秒视频22个“di”,这样的广告根本不是在演上班族的精神状态,而是是要给本就精神衰弱的打工人,来上一个肘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在网友们的吐槽声中,卫龙官方真情实感地进行了道歉,表示这些建议会听进去,会尽快做出调整,但这“低低低低低”的声响,目前还是盘旋在写字楼的电梯附近,久久不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去年因为矫揉造作翻车的“五个女博士”广告,歇斯底里地控诉着“老公气我”“熬夜追剧”“胶原蛋白流失”等令人窒息的内容,末了还要用浮夸的动作神情呐喊“都是你们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着为女性好的旗号,却在制造年龄和容貌焦虑,塑造野蛮、不讲理的女性形象,不仅拿着大喇叭告诉听众想要兜售产品的野心,还要把它包装在垃圾里面展现出来。

有的时候真的会忍不住端木磊附体:这个东西,吵到我的眼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谁比这些聒噪的电梯广告更懂分众传媒的那套理论:宣传的本质是重复,受众的本质在于遗忘。

然而,这些广告似乎忘记了分众传媒江南春还曾说过:“从商标到品牌过程,就是印象植入消费者心智的过程,所以聚焦优势,找出第一、唯一等优势,用最后一句话定义说出别人选择你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

诚然,重复是对抗遗忘最好的方式。但这些广告似乎忽略了消费者选择产品或者品牌的理由。

在不能够打动人心的产品卖点上不断重复,重复,聒噪地重复。

狂轰滥炸的广告达到了触达的效果,确实。记住了产品信息,然后呢?

广告想要蹂躏受众,受众也有抵制的自由。

如果广宣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博关注,那么激怒受众或者令受众厌烦的广告确实很管用,搞不好还能制造一波话题,然后再上一波负面的社会新闻。

然而,重营销轻品牌的思维尽管适用于短时间内的传播覆盖,却不适用于长期的品牌建设,如果广告所造成的刺激超越了受众的接受阈值,给受众留下不好的印象,长期以往,招致的结果便是,声量很大,形象很差。

最后,借用网友的一句话,如果广告很让人讨厌,我会记住,然后选择不购买。

作者 | 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