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佛的启迪: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书院举行。书中探讨了“通识教育不是什么?”“批判性思维的边界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证明”“通识教育与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等话题。发布会由上海交大致远学院与上海三联书店联合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佛的启迪: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书封

《哈佛的启迪: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由交大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致远学院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关增建所著,他在书中系统考察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其发展,并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的具体情况,总结了致远学院通识教育从布局到逐步成熟的实践经验。致远学院为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从“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到“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始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我们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能承担社会责任、有社会意识家国情怀这样的健全的人。他有专业特长,同时又能对社会尽到他的责任,”关增建教授说道。

关增建表示,通识教育强调培养批判性思维,但批判性思维本质不是质疑,而是要证而明之,通过证明与论证,再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在他看来,质疑也有边界。科学史上,古希腊的公理化思想是科技发展重要的支柱之一,它以不证自明的公理作为出发点,来构建知识系统,如果用“证而明之”的思维方式去质疑公理,是行不通的。

在思考通识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关增建受到了哈佛的启发,他了解到哈佛大学历史上有4次比较重大的通识教育改革,并解读了改革的历程。在此之前,他关注更多的是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以此为引子,进入通识教育的领域。

在发布会上,上海三联书店编辑中心副主任、总编办主任吴慧分享道,多年科学史的学术训练使她获益匪浅,在她看来,通识教育所着意的思维方式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也会伴随学生们的一生。知识分子的含义不仅是掌握知识、有文化,它意味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担当,而支撑这些的是眼界、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格,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意义。

交大教务处处长章俊良回顾了致远学院的建院历程,从学科逐渐全面的融通,到跨学科的培养,致远学院经历了6年的发展。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所得与对社会、对自然、对自己的认识关联起来,也希望致远的经验辐射至全校乃至更大的范围。

“致远通识丛书”至今已出版三种,分别为:《雏凤清声:“学术写作与规范”作品集》《自然之重:“生命科学发展史”读思录》《哈佛的启迪: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