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建农村公路577公里,外通内连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美丽农村路“串珠成链”,村民的“交通线”逐步变为游客的“风景线”。

“公路+物流”“公路+文旅”“公路+现代都市农业”驱动,带动年均增收5000万元……

放眼重庆市沙坪坝区,一条条农村公路纵横蜿蜒,为千家万户铺就幸福生活的“民生基石”。据了解,沙坪坝区牢记嘱托,以“建、管、护、运”为抓手,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十年间,不仅全区变身大道通途,让百姓感受到真真切切的便捷,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彰显交通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绿意浸染的沙坪坝区盐堰路。沙坪坝区交通运输委供图

路网延伸

全区变身大道通途

嘉陵江绕城而过,歌乐山、缙云山纵贯南北,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使得山下的繁华都市和山上的诗意田园紧密融合、交相辉映。这里是充满活力的“青春之城”——沙坪坝区。

目前,全区已构建起都市与乡村间“半小时交通圈”和“半小时经济圈”格局,这背后离不开农村公路的畅通。

6月26日,在重庆市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沙坪坝区委副书记、区长肖庆华介绍,沙坪坝区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有序推动农村路网提档升级。十年间,加快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新改建农村公路577公里,新增三级及以上农村公路93公里,农村等级公路占比由86%提升至99.5%,镇街三级公路通达率100%,路网密度达305公里/百平方公里,外通内连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同时,通过实施公路安防工程,完成“危桥”改造14座,三类及以上危桥危隧全面消除,农村公路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实施管养一体工程,全面落实“路长制”,推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向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852公里农村公路纳入管养范围,优良中等路达95%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沙坪坝区交通运输委供图

如今,农村公路覆盖范围、通达深度、管养水平、质量安全显著提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化作现实,农村“出行难”得到历史性解决,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2023年,沙坪坝区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连续多年保持在5A级水平。

路通业兴

偏僻山村焕颜重生

路通,百业兴。沙坪坝区畅达的农村公路通达森林溪畔,联通广袤城乡,更串联起机遇与希望。

曾经藏在深山无人知的三河村,摇身一变,成了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能记得住乡愁的诗意田园。据统计,三河村年接待游客量从2018年的5万人次提升到2023年的超35万人次,旅游收入近5000万元。

远山有窑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昔日的“土窑”成了一个集手工制陶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公共文化体验平台,每到周末总是挤满前来打卡体验的人群。

华丽蝶变的背后,离不开一条全长9.8公里的农村公路——盐堰路。

据了解,盐堰路位于沙坪坝区丰文街道和青木关镇之间,是两地连通的主要道路。沿线串联了三河村缙泉烧、远山有窑、渡兰居、萤火谷、三合美术馆等所有文旅项目,成为乡村旅游的强劲引擎。

“2018年开始,沙坪坝区将农村公路作为推动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口,盐堰路也在这一期间迎来了升级。”沙坪坝区交通运输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仅路面宽度扩至8.5米,全线铺设了沥青,安装了安防、排水设施、太阳能路灯,同步修建了公交车站和公路服务站点,还特别在全线打造了公路绿化景观,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高低搭配、绿美结合”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坪坝区“四好农村路”串起乡村文旅产业。沙坪坝区交通运输委供图

路产融合

“交通线”化作“风景线”

盐堰路是沙坪坝区“四好农村路”建设的缩影。

肖庆华表示,沙坪坝区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优化农村路域环境。随着美丽农村路“串珠成链”行动深入实施,沿线栽种各类花果苗木60万平方米,建成中梁—歌乐20公里乡村示范公路,开行2条区域性乡村旅游观光公交,村民的“交通线”逐步变为游客的“风景线”。

加之“一化两改三不见”和“五园共治”专项行动推进,沙坪坝区成功创建市级美丽宜居乡村18个、市级美丽庭院1100个,建成“四美庭院”85个,三河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截至目前,沙坪坝区已打造出盐堰路、中井路、盐堰路、缙云山环道、青凤路等10余条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线路,沿线落地“农文旅”项目40余个,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超15亿元。全区基本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实现了与国省干线公路以及城市道路的高效互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多措并举之下,全区多个曾经籍籍无名的小村庄,飞出‘山窝窝’,成了‘金凤凰’。”沙坪坝区交通运输委相关负责人称。

为进一步促进公路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沙坪坝区还推动“公路+物流”,持续完善区、镇、村三级物流站场体系,建成中梁灿若湖等便民服务站10个,乡村资源流通效率明显提升。推动“公路+现代都市农业”,以研学统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定制10余条乡村研学基地直达专线,建成灿若湖耕读研学基地、三河村文创基地等标志性项目,整体带动村集体组织年均增收50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梁镇灿若湖环湖公路。沙坪坝区交通运输委供图

数字赋能

推动公路治理现代化

55个公路“黑匣子”、4组弯道预警系统、7个点位的边坡监测预警系统……正在沙坪坝区担当着“千里眼”和“顺风耳”的角色。

近年来,为提高农村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服务水平,沙坪坝区聚焦“人、车、路”三大要素,积极探索智慧公路建设,高水平推进公路治理数字化,加快打造数字乡村。

在三河村村委会至观景平台段,550米长的护栏上装上了55个公路“黑匣子”。“安装智慧护栏碰撞监测终端后,车辆一旦发生事故撞击护栏,传感器会自动报警,及时将护栏的碰撞情况上传到后台护栏监控系统,系统将根据撞击力度分析碰撞等级,并将撞击地点、初判情况等信息发送到养护人员的手机上。”沙坪坝区交通运输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养护人员可及时对受损护栏进行处理,保障过往车辆的通行安全。

随着乡村旅游逐渐变热,盐堰路上各景点自驾车辆急剧增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沙坪坝区交通运输委组织安装了4组弯道预警系统。当探测到对向来车时,警示灯会不断闪烁提醒驾驶员,增强急弯会车安全性。

盐堰路沿山上行是斜坡地貌,遇水膨胀容易软化,属易滑地层,稳定性极差。为了进一步提升养护工作的智能化监测水平,沙坪坝区交通运输委组织安装了7个点位的边坡监测预警系统,对挡墙水平和垂直位移进行实时监测反馈数据,为路产融合保驾护航。

沙坪坝区还建立起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数字平台,即“企业、车辆驾驶人主体责任+三方机构服务指导+行业监管服务”的安全运行数字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

肖庆华表示,下一步,沙坪坝区将积极融入交通强市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加快“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更好助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晏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