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边一位朋友跟我吐槽说,感觉现在的孩子软硬不吃,父母也太难了。

他们家儿子老是故意跟她对着干,有时候真拿他没办法,只能哄着任他耍脾气。

今年孩子完全没有心思学习,一回家只知道玩游戏,甚至还口吐脏话,有时候她气得不行就动手把他打一顿。

一开始吧,孩子确实收敛了些,可到后面也不管用了,甚至脾气更差了。

朋友说,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怎么就是没有养成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呢?现在反而担心他以后误入歧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许多父母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以为孩子不听话,打一打就好了。

殊不知,打孩子父母爽一时,孩子却会痛一生。孩子不仅会觉得“妈妈不爱我”,还会造成心理阴影,潜意识觉得自己太差劲。

长大后,经常挨打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相比,差距不是一星半点,父母必须多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克萨斯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曾做过一项长达50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

体罚,会增加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风险;

而且打孩子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它只会伤害孩子,带来更多问题:

包括反社会行为、具有侵略性、给孩子身体带来伤害、心理健康问题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都不知道,《命中注定我爱你》性格活泼开朗的女主饰演者陈乔恩,私底下居然性格古怪、脾气暴躁。

她曾在节目中哭诉,她从小活在很恐惧的环境中,常常害怕妈妈随时会打她。

小时候,妈妈经常打她,还会用枯树枝捆成工具,打到她出血;

甚至听到妈妈上楼梯的声音就会觉得异常恐慌,像魔鬼一样,要对她施加暴力;

长大后回忆起这些,她还下意识地回头张望,生怕妈妈出现在身后……

这一幕,不知道击中了多少人的泪腺。

在这种严厉的管教方式下,陈乔恩从小就很自闭。

她放学回家宁愿到墓地发呆,也不愿意回家;

20岁之前,从来不敢跟妈妈牵手;长大会和妈妈单独相处也会很尴尬,两个人常常相对无言……

不仅如此,从小挨打的陈乔恩在感情中特别没有安全感,因为不擅长沟通,在工作中也一度被人误解为“耍大牌”“臭脸女王”。

曾经那段无助、恐惧、自闭的日子,成了她一生中无法磨灭的烙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口中“为你好”的棍棒教育,真正能让孩子成才的少之又少。

很多时候反而让孩子内心受伤害,养成不好的心理习惯。

要么攻击性极强。

孩子见惯了父母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耳濡目染也会形成这种意识,言语举止都多了几分攻击性。

要么懦弱妥协。

他习惯了做错事就要挨打,内心放弃挣扎,陷入了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不管是哪种,孩子都容易变得没有自己的主见和表达欲,用不恰当的方式去应对世界的不公平。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干预,否则孩子将出现性格缺陷,无法拥有幸福的感知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上有一段小学生的采访视频。

当记者问到,孩子们做错事情时希望父母是什么反应,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

好好讲道理就好了; 希望爸爸妈妈跟我说,没事; 好好说,做一个不那么暴力的人; 从我的错误角度出发,分析错误,改正错误……

所以,我们需要清楚地意识到:

我们都很难不犯错误,孩子尚未发育完全,犯错更是在所难免。

孩子的优秀,从来都不是打出来的。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给予尊重和关爱,用正确的惩罚方式,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军人家庭长大,但从来没有被狠狠揍过。他在节目中表示:

如果犯了错误,就“惩罚”我写检查,每次都不能重复。

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题目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的作文,结果郑渊洁特立独行,把题目改成了《早起的虫子被鸟吃》。

老师气得不行,当着所有人的面开除他并大骂“他是最没有出息的人”。

回到家,郑渊洁主动写好检讨交给父亲。

父亲发现这份检讨比小说还精彩,起承转合很是巧妙,欣慰地对孩子说:“孩子,没关系,以后我在家教你。”

就是爸爸这份理解和认可,支撑郑渊洁开始写作,后面才有机会成为著名的童话大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人父后,郑渊洁依旧延续这一教育理念,坚持不用打骂解决问题:

我们很可能因为在相处过程中的一些小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从而发泄到孩子身上,但是打骂对于教育孩子没有一点帮助,只会适得其反。

虽然他没有接受过传统完整的学校教育,教育方式也和大多数中国传统家庭的方式不一样,但是他的成果无疑是有成效的。

如今,他的儿子郑亚旗现在是年收入达1.5亿的企业CEO,女儿郑亚飞成绩优秀,被美国六所名牌大学本科同时录取,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曾提出一种比骄纵和惩罚更有效的管教方式,叫做“正面管教”。

明确规则且尊重孩子,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

也正因如此,郑渊洁没有打骂,但他的孩子比很多同龄人都优秀。

因为比起打骂,父母用约束力、爱和宽容相柔并济,培养出来的孩子阳光自信有力量,才能发展得更加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孩子犯错,打还是不打”这个问题,向来多有争议。

打多了,怕孩子内心受到伤害;打少了,又怕孩子不受管控,误入歧途。

对此,李玫瑾在一档节目中明确地表示:

孩子该打就要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能只给予爱,还要让孩子懂得敬和畏。

这并不是在鼓励父母打骂孩子,而是在孩子触碰了底线,温和的方法又无法奏效时,我们需要借用合适的手段,让他谨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拿捏这这个尺度,可以参考这几点:

1. 管理情绪,有事说事

很多时候,父母往往容易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迁怒于孩子,把撒气当成了教育,把宣泄当成了惩戒。

这样不仅管不好孩子,还会有反效果。

所以我们作为孩子的第一启蒙人,应该严格管理自己的情绪,面对孩子犯错理应教他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

2. 两个阶段不打:婴儿和12岁后

毕淑敏曾说:

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

因为婴儿时期的孩子,对很多事情完全没有认知,打骂只会让他们产生恐惧心理;

而12岁后,孩子开始有独立人格,也有很强的自尊心,这个时候打骂会让他们感到羞愧,变得更叛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不在人前教子,保护孩子自尊心

中国有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第一反应总是立马教育,从不分场合地点。

但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把孩子的尊严当众撕碎,不是教育,而是耻辱。

久而久之,孩子会下意识自卑,在朋友和亲戚面前抬不起头。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去说,更不要以为孩子还小没关系,有问题私下跟孩子好好沟通,坚决站在孩子的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科学惩罚孩子,直面自己的错误

惩罚孩子,是必要的教育手段,只不过惩罚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打、骂、吼、叫。

合理利用科学的方法,既能帮助孩子意识到错误,又能让父母树立权威。

之前跟几个家长聊天,发现她们用的方法都非常巧妙:

让孩子罚坐,这个过程他可以平复自己的情绪,并反思自己的过错;

让孩子挑豆子,把各种颜色的豆子混在一起,要求孩子耐心挑出来;

通过打孩子手心或者做家务,小惩大诫,教他学会承担自已犯的错误。

有句话说:“人与人的差距,从小时候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就注定了。”

“经常挨打”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注定成为两种人,未来也有不一样的人生。

我们如果能学会读懂孩子的诉求,尊重和引导他,就能收获一个阳光温暖正能量的孩子。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李密《陈情表》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应犹,公众号:枕边经典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