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 题:推进可持续、智慧化发展 提升保障综合服务能力——国新办发布会聚焦水运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
  水运承担着货物大数量、长距离的运输职责,是在干线运输中起主力作用的运输形式。推进水运高质量发展,将有力推进我国交通强国建设。在26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围绕水运高质量发展这一内容介绍了相关情况。
  “近年来,水路货运量累创新高。”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在发布会上介绍,2023年我国水路货运量达到93.7亿吨,首次突破90亿吨。今年1至5月,水路货运量完成38.6亿吨,同比增长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3亿标箱,同比增长8.8%;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22.2亿吨,同比增长8.9%。
  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实施了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港口枢纽体系、全面攻坚国家高等级航道、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实施内河水运联通体系工作、高质量构建现代化港口与航道体系等政策举措。“各地交通运输部门正在以这个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加快水运规划和建设,推进水运的高质量发展。”付绪银说。
  推进水运高质量发展,要从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化发展的角度着手。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付绪银介绍,上海港洋山港区首次完成国际集装箱船绿色甲醇加注;我国首艘自主研发建造的可载运700标准箱的江海直达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投入运营;国际干线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已常态化使用岸电,沿海干线枢纽港岸电设施覆盖率超过90%。
  在智慧化发展方面,付绪银表示,持续深入推进码头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设备以及堆场装卸设备等自动化,我国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1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8座,已建及在建自动化码头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基于5G技术的新一代自动导引车、无人集卡等智能化水平运输设备率先投入使用,有的已经实现集卡自动化长距离运输。
  推动铁水联运发展,是推进水运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
  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杨华雄公布了一组数据:1至5月,我国港口铁水联运完成47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7.6%;我国“北煤南运”煤炭下水全部采取铁路集港,1至5月完成4亿吨。“充分发挥了水路、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和综合运输的组合效率,有效降低了交通的物流成本,有力促进了综合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杨华雄说。
  铁水联运需要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杨华雄表示,我国重点解决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110个铁水联运型枢纽,引导铁路专用线接入港区。“目前,全国沿海和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已经超过了90%,今年还将新增5条重点港口进港铁路线,建成后港口铁水联运网络将更加完善。”杨华雄说。
  推进水运高质量发展,要为航运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我国沿海和内河港口进出港船舶1247.4万艘次,日均进出港船舶达8.2万艘次;货物吞吐量75.82亿吨。“这些满载生产生活物资的船舶能够安全高效地航行在江河湖海之上,其背后离不开我们巨大的航海保障工作,以及在后台支撑海运和内河水运安全工作的很多航海保障工作者。”付绪银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海保障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长足发展——
  沿海航标从2013年的1.22万座增长至2023年的2.06万座,增长68.8%,实现了航标遥测遥控全部北斗化;
  海图服务从以纸质海图为主,发展为电子海图全覆盖并提供在线发布、实时的更新服务,2023年发行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达492万幅;
  建设了由23座北斗差分台、75座北斗连续运行基准站组成的沿海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
  “我们将大力开展航海保障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打造‘数字化发展底座’;强化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推出智能化航海保障服务,加大力度推动航海保障事业适应航运事业的发展,在建立全球最大的航海保障网络的情况下积极服务,为国际航运作出贡献,引领全球航运业发展,不断提升航海保障的综合服务能力。”付绪银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