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苏联输掉了冷战。

巅峰时的苏联有多强?

常备军513万,其中陆军200万、空军40万、海军60万、防空军60万,火箭军30万,预备役2000万。

装备数量惊人:陆军拥有坦克6.5万辆、装甲车7.5万辆、火炮2.9万门。

苏联海军拥有舰艇2000余艘,总吨位世界第二。

苏联空军拥有各类飞机万余架,远程轰炸机700余架,歼击机5000余架,运输机600余架,还有其他用途的飞机3000余架,规模可以讲是世界第一。

苏联核弹数量4.5万枚,远超美国3.3万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81年为了震慑北约,搞了一次81军演,50万人参加军演,苏联的钢铁洪流让西方胆颤心惊。

号称五天内横扫西德等北约前线国家、7天饮马英吉利海峡、3个月荡平欧洲。

另外80年由于油价暴涨,苏联经济也不差。

为何十年之后,这个强大的帝国,庞然倒地,崩溃瓦解?

苏联输掉冷战一直是学界和民间高度关注的经典话题。

无论是自身制度僵化、穷兵黩武、高层腐败、还是西方“和平演变”、经济攻势.......等等已经讨论很多。

尤其是苏联解体后,承接了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也无法复兴,更是一路衰落,到如今连“小兄弟”乌克兰都打不过了。

原因到底是什么?

若从美苏冷战的本质是海权与陆权之争,就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及其控制的华约是历史最为强大的陆权帝国。

苏联能够成为横跨亚欧大陆的陆权霸主,发达的铁路系统是最重要的原因。

苏联及华约的工业体系是建立在铁路之上的,各个工业区、加盟共和国及前华约国家,依靠铁路运输系统进行分工合作。

铁路系统的运力决定了苏系工业体系,乃至苏系经济的上限。

1978年,苏联铁路货运周转量达三万四千四亿多亿吨公里,占国内货运任务的四分之三。

依靠发达的铁路系统,苏系经济在二战后突飞猛进,增长速度长期高于美国。

在集装箱革命之前,铁路系统的运输能力并不逊于海运。

上世纪70年代,加上油价的飙升,苏联如日中天,经济水平已经达到美国的7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集装箱革命改变 了这一切。

集装箱运输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货运方式,使海运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远远超过了陆路运输。

这一技术革新使得沿海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内陆国家的战略地位则大幅下降。

以中国为例,2022年中国水运货运量达156亿吨,其中长江水运就达30亿吨。相比之下,全国铁路货运量仅为30亿吨,而中俄之间的年货运量更是只有1亿吨。

这是因为陆上贸易存在着运输瓶颈:中俄之间的大宗贸易主要依赖西伯利亚铁路,而该铁路的年运力上限仅为2.2亿吨。

即便中国愿意向俄罗斯提供大量物资支持,也受制于运输能力的限制。

在运输成本方面,水运的优势更加明显。

一艘20万吨级的海轮只需20-30名船员即可操作,而且海运无需为道路支付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集装箱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降低了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

集装箱使得西方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全球劳动力,将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地区,同时保持对市场的快速响应。

使得全球化的分工合作变得可行,极大提高了西方经济的竞争力。

2,加速了全球化进程。集装箱促进了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苏联由于意识形态原因,难以融入这一体系。

集装箱革命后,西方阵营的工业体系:欧盟3亿+北美3亿+东亚1亿(日本及四小龙),达7亿。

而苏系工业体系:苏联2.8亿+东欧1.2亿。

3,冲击了苏联的出口。苏联主要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集装箱降低了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压低了价格,减少了苏联的外汇收入。

4,加剧了技术差距。苏联缺乏先进的集装箱港口和物流系统,在新兴的全球贸易网络中处于劣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集装箱对苏联地缘政治的影响

  1. 削弱了苏联的地理优势。
  2. 海路运输成本的下降,使得欧亚大陆桥的战略价值相对降低。
  3. 改变了全球战略格局。海运的便利性增强,使得海权国家(如美国)的影响力上升,而陆权国家(如苏联)的地位相对下降。
  4. 动摇了苏联对东欧的控制。随着贸易便利化,东欧国家更容易与西方开展经济合作,减少了对苏联的依赖。

总之集装箱革命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唯一原因,但其影响不容忽视。它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改变了国际贸易格局,最终成为压垮苏联的重要因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后冷战时代,集装箱继续塑造着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

普京发动俄乌战争,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愿失去克里米亚和黑海这条重要的海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