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份,甘肃省灵台县的农业科技特派员们就到了最忙碌的时候,小麦灌浆开始后,也伴随着条锈病、干热风的来袭,特派员们的手机铃声不断响起,他们便会奔走在麦田间,为种植户解燃眉之急,他们也被当地农民形象地成为“田保姆”。

到了6月上旬,灵台“麦收第一镰”从海拔最低的独店镇告王村开始,随后全县33万余亩优质冬小麦陆续成熟,陇东地区的夏收从此拉开序幕。

此时,农业科技特派员们终于可以停下脚步,分享农民丰收的喜悦,同时他们也可以走进自己的试验田,仔细看看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长势。

6月14日,位于什字镇郭家老庄的灵台县冬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特派员梁建元和杨莹正迎着炎热的天气,忙碌地查看他们培育的小麦样本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业科技特派员查看小麦样本田长势(灵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兰天63号’小麦株高83.8厘米,穗长8.1厘米,穗粒数39粒……”随着梁健元测量报数,杨莹仔细记载这些数据及抽样推算的平均值,她说,这些品种各异的小麦都是他们亲手播种,将来还要自己收割。

说起这些一片片的试验田,灵台县农技中心副主任于建平如数家珍:“这块总面积120亩的基地里试种了54个小麦品种,我们会仔细对比品质的优劣,成熟期的早晚,为全县小麦‘稳产’提供依据。”

作为甘肃冬小麦优势产区,近年来,灵台县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突出“良田、良技、良法、良种”四个关键,强化科技赋能,确保粮食供给,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有力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目前,灵台县积极筛选引进和自主培育抗逆、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与省市科研院所、种子企业合作共建,建成冬小麦科技示范场4个,引育扩繁优势品种14个,培育当地品种6个,建办国家级种子核心试验田500亩、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曹贞)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