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覆陇黄,农机穿梭粮满仓。

6月26日,经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实打验收,平度市蓼兰镇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高产田“青农1931”,亩产875.82公斤,这是青岛市历史上首次小麦亩产跨越850公斤大关,实现技术集成创新历史性突破。

优良品种是基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振兴是关键之举,素有“胶东金粮仓”、全国“良种之乡”美誉的蓼兰镇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自古便有种植小麦的历史,蓼兰小麦,不仅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同时也是青岛市首个粮食类地标农产品。

示范田种植的小麦品种为“青农1931”,是青丰种子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高产新品种,在此之前,由该公司选育的小麦高产品种,连续多年刷新了青岛市的历史单产纪录。

技术创新是核心。小麦创高产,不仅要有好品种,还要配套好技术。回顾蓼兰小麦生产技术发展历程,每一次产量突破都离不开农业新技术的强力支撑。

“我们自有实验基地是3000多亩,其中很核心的实验基地是1600亩,主要用于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展示示范,以及新技术的展示示范。”青丰公司技术中心主任代小雁说。

“我们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青岛农业大学合作,一直在接续研究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通过一年一年的改进,集成了水肥一体、堆肥还田、深耕深松、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的绿色高效新技术模式,目前已形成青岛市地方标准4项,山东省地方标准2项,并制订提报全国行业标准。”蓼兰镇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曲常讯说。

科学指导是关键。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实打测产的平度蓼兰青农种子产销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典型代表。2023年通过国家黄淮北部粮油高效节水增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评定验收,成为首批国家级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系青岛市唯一。

针对今年夏粮生产,平度市农技部门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原则,积极集成推广“优良品种+种子包衣+堆肥还田+机械镇压+滴灌水肥调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机收减损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环环相扣抓好关键技术落实,有力保障今年全市夏粮实现丰产丰收,面积、单产、总产稳定保持在近年高位水平。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媛 通讯员 于彦冲 王璐)